• 语言引导资源(2组)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引导性语言.docx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引导性语言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需要平和自然中的引领。只要教师在课堂中巧于评价,丰富课堂中的评价引导语言: “双褒”评价引导; “想象性”评价引导语言;“一语双关”;多媒体评价引导语言。那么学生就能快速进入文本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引导性语言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和境’。雅俗共赏是‘和’,言意相谐是‘和’,显隐结合时‘和’,主客相生是‘和’。和能生‘美’,和能生‘效’。既有‘效’又有‘美’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也是物质的语文。”这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的教学名言。教师上好一课的目的就是在构建和谐美的课堂之余让学生有所获,得到文化的熏陶,故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要做好这样一个引导的角色,“抛砖”方能“引玉”。 课堂评价语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它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课堂评价引导语的现状

    如果对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你真棒”、“行”、“不错”等激励性语文随处可听,这样重复的评价越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单调乏味之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感觉无趣是很自然的事情。事实上,任何人都有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感,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

    那么我们又何不改变我们的评价语言呢?

     

    二、 丰富评价引导语言

    (一) “双褒”评价引导

    我们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我们要想让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就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适当地用上褒义语,抓住这个孩子回答一个问题的闪光点,适时地对他进行评价和表扬,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鼓励就会起到特殊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呢?我们让这种“褒义”变为“双褒”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所谓的“双褒”有两方面的作用,即“一褒”使学生增长信心,用之调度学生心理;“二褒”使学生领悟课文,用之激发深入文本。比方说罗才军老师在执教《伯牙绝弦》文言文中的“很好!字正腔圆,尤其是最难念的‘弦’字。”这样的评价语,使得之后的学生也会自觉得读好‘弦’这个音。类似的一些简单的引导评价语还有:“没读几遍,你就能把古文读得一字不差。我也想对你说‘善哉’。”“你后面的‘妙极’真是妙极了!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学生立刻情绪高涨,也争着要读一读。如此简单的“双褒”看似无味、平淡,和我们平时交流的语言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变得得心应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总之,教师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引导性的“双褒”,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使它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 “想象性”评价引导语言

    课堂教学的时间仅40分钟,有些东西不能做到细嚼慢咽,特别是课文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情学生不容易体味,但教师如果通过微妙的引导性评价语言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表达出来的话,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文中,为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没有火”和“有了火”人们生活的变化,他让学生去想象“读着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画面,你的心头会泛起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情绪?”还让学生体验“受难”,定格“被锁”和“被啄”这两个画面,让学生说“画面中哪些字眼在深深地刺痛着你的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普罗米修斯的博爱。我还很欣赏林莘老师教学《游山西村》中的课堂语言:“读着读着,你眼前是不是有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了?”“你有没有感到读着读着,画上的事物好像动起来了?”在这里,教师通过让学生脑海里浮现出想象的画面,使学生轻松进入古诗的意境当中。

    在《蜜蜂》一课教学中,我也试用这样的想象性评价引导语言:“看!图上有那么多蜜蜂,在它们飞回来的两里多路里,我仿佛看到了它们一路上发生的事情……把静态的画面转化成动态的画面,这样,学生就会继续去想象,去拓展思维空间。学生通过想象后,说:“它们是半路上遇到敌人了,于是,一些为了掩护,所以留下来与敌人周旋,才会第二天回到家中。”“我仿佛看到了飞到半路上,它们几只蜜蜂看上了同一朵花,于是,为了谁采蜜而争吵了起来,所以才第二天回来。”……这样,一堂语文课仿佛是一次美妙的旅行,一次想象的飞翔。学生既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也是一次美的享受。

     

    (三)“一语双关”

    一语双关”是一种说话技巧,是婉转地说,更让学生心理上能接受;学习上有更好的方法指导。

    1)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对一些内容会有些茫然。针对这个情况,我尝试着改变这种现象,例如在初步学习《乡下人家》的过程中,学生读完相关段落时,我是这样评价的:“读得那么悠闲,那么自由。”我把自己的评价语有意识地处理为“一语双关”,即在课堂中对评价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既是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课文之意境(乡下那种让人悠闲自由的感觉),又赞扬了学生读出了感情,引导其他同学也可以如此朗读。

    2)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时,我会给予满怀谢意的评价:“你的精彩发言给了我启发,谢谢你”;

    3)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超越了我的答案范围时,我会说:“你真了不起,就按你说的试试吧”。这些评价的语言看似只是在赞扬、鼓励欣赏回答问题精彩的学生,其实另一方面也让其他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教师给予的平等、民主和真诚,让所有的学生都生成了自己的新的认识,所以更是一种引导。如此的“一箭双雕”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可以说起到了一种“调度”学生心理的作用,学生的情绪也慢慢地被感染了。

     

    (四)多媒体评价引导语言

    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舞台。在一些美文面前,一首动听的音乐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引导性语言。无论是带动气氛,或是增强效果,都有它不小的功劳。记得罗才军老师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在师范读环节中,加入了一首古筝轻音乐,通过老师的配乐朗读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此时,同学们也跃跃欲试,急着也要自己来试试。为他们配上音乐后,他们一个个也读得更有感情了,更投入了。多媒体评价引导语言的应用要恰如其分,搭配合理,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结论

    总之,引导性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才是一堂真正圆滑的课,正是因为有诸多“引导”,才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添了无穷魅力。过多的正面评价会让人导致“审美疲劳”,教师评价学生要站在发展个性的角度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语引导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 理论平台 吉林教育

    锤炼有效的课堂引导语言

    江苏省常州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吴仁娟

    所谓课堂引导语言, 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使用的语言。 它不同于纯粹性的书面语言, 也有别于普通的日常口语, 它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会, 是科学性、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是书面语言的加工, 口头语言的提炼。 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把握语言这个最重要的工具, 自觉地应用口语艺术、 表演艺术、 审美艺术多方面地锤炼有效的课堂引导语言。 从而使每堂课处处生春,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 对话交流忌权威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对话、 交流并进行思想碰撞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只有民主、 平等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才是充满生机和睿智的课堂。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片段):师: 读书, 不仅要读进去, 还要跳出来。 所谓跳出来, 就是以自己的 “火眼金睛” 看课文, 产生自己的想法。 请你们默读课文, 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然后交流。 师: (6分钟过后) 这是交流的时间, 也是共享的时间。 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 只有缺席的遗憾, 请大家各抒己见!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要使学生在每堂课内学有所得, 教师绝对不能演独角戏, 一说到底, 而要留一定的时间给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 让他们去咀嚼、去消化。 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长期以 “民主、 启发” 为指导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自己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语言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乃至解决问题, 日积月累, 那么学生除了有效地学得语文知识外, 还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更重要的一种 “知识”, 即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 反之, 如果语文老师一直以 “权威式” 注入, 那么长此以往学生除了学得教条的语文知识外, 还耳濡目染形成了 “奴化” 的片面接受思维方式。

    二、 简明准确忌模糊乍一看, 这一点似乎很容易做到。 实际不然, 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 有些老师在上课时叙述混乱, 语脉不畅;说明不准确, 层次不清, 越想表达清楚越表达不清。 比如有一些老师力图使用启发式教学法, 故多用提问语, 但是事先却没有经过仔细地安排, 于是提出的问题难易不当, 数量失控, 频繁地使用 “为什么”、 “怎么” 之类提问, 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 又过多地使用 “对不对”、 “是不是” 等选择性问句, 因为太容易, 学生根本不用思考。 显然, 这些毫无意义的教学语言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晕头转向, 学无所获。

    人们常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要做到上课时语言的简明精炼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需要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进行仔细地推敲, 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看一看以下两个案例我们会得到一些启发。

    案例一(王文丽老师《月光曲》教学片段)

    师: 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 他能把长故事讲得很短, 这叫 “概括地说呀”。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阅读本领, 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几句话, 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 把一本厚书读薄, 这个能力非常重要, 大家要好好地锻炼。

    案例二 (窦桂梅老师 《秋天的怀念》 教学片段):师: 为自己喝彩吧。 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 但是, 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 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 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案例中, 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用最简洁准确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概括地说” 的涵义、 “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如果课堂上老师教条地介绍何为 “概括地说”, 以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恐怕一堂课也难以奏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0分钟里只有用简明准确的语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从学生本身的注意力特点来说, 简洁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通常来说,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总是很短, 而且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 教师的语言如果用许多的修饰语、 很长的句式, 那么这些句子中的重点、 关键意思早就被学生抛在脑后了, 也就难怪课堂的效率不高了, 简明的语言排除了注意对象以外的干扰, 给出即时环境的主词, 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何乐而不为呢?

    三、 生动形象忌枯燥毛泽东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说: “拿洗脸来作比方, 我们每天要洗脸, 许多人仅洗一次, 洗完以后还让人拿来镜子照一照, 要调查研究一番。” (听众大笑) 为什么听众听后会 “大笑” 呢? 他把 “调查研究” 这个词巧妙地用在照镜子上,把党八股的作者们轻重倒置的可笑嘴脸画了出来, 使人们听后觉得有趣。 我们语文课中也不乏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 案例一(孙建锋老师 《最大的麦穗》 教学片段)。 师: 你的回答很精彩! 我赞同你的看法。 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 就好像戴在自己身上的假发、 假牙一样, 看上去也很逼真, 但却没有生命力; 而靠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 生机勃勃。 此案例告诉我们: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 “口” 下的物象, 而不 “旁听别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这时学生的有意识记成分也就大大增强了, 这样,他们就肯去花时间, 乐意去钻研了。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 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自然也能被学生理解、 掌握了。 反之, 如果教师本身语言贫乏, 总是那么几句话, 枯燥乏味, 学生只能是昏昏欲睡, 哪里还有多少教学效果? 许多著名特级教师之所以教学效果显著, 是因为他们的教学语言十分形象生动, 善于抓住学生思想的脉搏。

    让我们都来用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 用心表达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吧。 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 一首古诗、 一个典故、 一个成语, 甚至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 一种语气, 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 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 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 标签:
    • 语言
    • 引导
    • 资源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