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双舒 “木有创意”项目教学设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课程缘起
“木有创意”项目缘起偶然。我们教研组有位老师偶然得悉同事家重新装修换下了一批实木地板要丢弃,回到组里跟大家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把这批实木地板拉回实验室,先用木工机床简单加工成一块块50cm*10cm*2cm的木料备用,再“头脑风暴”适合的教学项目。研讨会上,大家有许多想法,比如做书架项目、做刀剑模型项目、做手机架项目、做笔筒项目等等。忽然有人提议:“我们能不能只提供材料,项目内容由学生自行设计?我们让学生完整体验设计制作全过程,在给定材料的前提下,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并制作作品,同时在制作环节学习基本工具设备的使用,这样,既能承载我们的学科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旧物利用的环保意识。”这真的是一个更好的创意!于是,全组一致通过课程项目——“木有创意”。
-
二、教学目标
“木有创意”项目主要承载通用技术学科必修教材《技术与设计I》中“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的内容,同时兼顾“技术世界中的设计”“设计的过程原则和评价”“明确问题和发现问题”“方案的构思及方法”“设计图样的绘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等章节的知识。但是,在这个项目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远不只这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完整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
(二)初步了解木材的力学性质;
(三)尝试绘制设计图;
(四)初步掌握木工基本工具的使用;
(五)利用相应工具,完成作品或模型的制作;
(六)学习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
三、材料工具准备
废旧木地板加工成的50cm*10cm*2cm的木料,机械雕刻机、激光雕刻机、带锯、曲线锯、手工锯、钻铣床、直尺、角尺、圆规等加工和绘图工具。
-
四、教学流程
(一)认识木材的力学性质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手上这两块木料,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厚薄一样,纹路不一样。
师:能具体一点么?
生:这块木料的纹路是顺着木头生长方向的,是竖纹;那块木料的纹路垂直于木材生长的方向,是横纹。
师把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叫到自己身边,然后问全体学生:“同学们猜一下,他们能不能徒手将木料掰断?”学生都认为男生“肯定行”、女生“难”。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一样长度一样厚度的两块木料,男生没能掰断,女生却轻松地掰断了。
师: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男生不如女生有力气?
生:两块木料的纹路不一样,男生掰的是直纹,女生掰的是横纹。
师:那说明不同纹路木料的抗压能力有什么特点?
生:竖纹不容易掰断,竖纹抗压能力强。
随后教师通过学生演示讲解横纹木料的抗弯能力比竖纹强,再通过对比试验数据讲解竖纹木料的抗拉能力比横纹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男女生的对比掰断演示,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了有关木材的这一基本属性——横纹的抗弯能力比竖纹强,从而为后面的设计与制作打下了认识基础,意识到了木纹方向与木料抗压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老师手上的这些木料,来自老师家里淘汰掉的木地板。淘汰掉的木地板,也可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哦。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项目,请各位小组长来领材料。
(二)示范教学:绘制设计图
师:同学们都领到了木料,用来做什么呢? 瞧,这个是老师制作的功夫小子手机架,竖着可以放手机,横起来不仅可以放手机,还可以放ipad。这个作品是不是又可爱又实用?
学生观摩功夫小子手机架,跟老师一起探究其中的技术奥秘,比如踢腿的动作与脚上的插槽等,还知道了创意设计与制作来自生活需要的道理。一个学生意外发现了“功夫小子”的一处缺陷——
生:老师,功夫小子的这只手怎么是断的呀?练功夫练的么?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这只手确实是断了。你们看,这地方是木料的横纹,横纹抗压能力弱,老师在加工的时候不小心把它碰断了,所以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的特性,在受力大的地方选用直纹,细长条的下料也要选用直纹。
学生点头若有所思。
师:老师这里还有刻字挂件、多功能收纳盒、iPad支架,这些也是用同样的木料制作成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手头材料的大小和特性制作一件作品,作品范围不限——可以做任何你想完成的作品。但是注意一点,每一名同学只能领取一块尺寸为50cm*10cm*2cm的木料;材料就这么多,请尽量用足用好。当然,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几块木料合起来做成一个大一些的作品,比如书架。那么,要制作一件作品得从哪方面入手呢?
生:先想好要做什么,然后开始设计。
师:对,设计是技术的灵魂。任何一个好的作品,都倾注了设计者的心血。有限的材料,无限的创意,就是通过设计实现的。完成设计的第一步是画设计草图,能表示设计者最初设计思想,并在产品设计说明书上常见到的是三视图,现在老师PPT展示的是功夫小子手机架的三视图。
师: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的图形,通常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称为主视图;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俯视图;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师:由展开的三视图可以看出,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同学们看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了吗?
生: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前后对应。
师:通过看设计图怎么知道作品大小呢?
生:要在设计图上标注尺寸。
师:是的,这一点很关键,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画设计草图的时候,一定要标明每一个部分的尺寸,而且设计草图跟作品要等比例缩放,等比例缩放就是长、宽、高缩小或放大的倍数相同,比如需要一个40cm*30cm的长方形木料,长和宽同时缩小5倍,你的设计草图上就要画一个8cm*6cm的矩形代表40cm*30cm,也就是说,设计图上的所有尺寸都是实际尺寸的1/5。那么,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等比例缩放吗?
生:我们通过看设计图就知道作品的比例,想象实际作品的大小;如果不等比例缩放,有可能导致做出来的作品比例跟设计图看到的比例不一致。
师:是的。那么,同学们可以用桌上的材料工具(A4纸、2B笔、尺子、圆规、橡皮擦等)绘制设计草图了。记住,首先是明确自己要做的作品,可以互相讨论,有疑问的向老师提出来。画好设计图后,先给老师审核,与老师讨论、修改、完善,设计草图通过审核后再开始作品制作。
学生绘制设计图草图,教师巡堂答疑、指导,并提示学生:在A4纸上画设计图时,要注意图样大小、确保清晰,“如果纸够大,可以画1:1的设计草图”。当学生在纸上的设计草图全部通过审核后,老师再提醒学生把作品各个部分分别画到木料上便于切割,这个过程又叫布料的过程,布料的时候需要注意从木料的边上开始,图与图之间的间隙不要太大,尽可能不浪费,把木料用足用好。
(三)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当木料上的设计图通过审核后,学生开始进入操作室加工。教师根据学生所设计的作品的特点,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加工工具。
老师巡堂走到一名设计制作笔筒的同学跟前。
师:你的这个笔筒设计很有特点,弧线,短线都很多,你想用什么工具来加工呢?
生:用曲线锯吧。
师:曲线锯确实方便加工弧线,但是曲线锯的锯条比较细,锯齿也密,加工这种密集的弧线加折线会比较困难,电动带锯能把曲线切得更圆滑更好,速度也更快,用这台带锯吧。旁边的同学站到黄线以外。
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师:注意用双手送料,手在锯条两侧,不能放在锯条前面。
……
生:老师,我锯偏了!怎么办?
师:(走到该生跟前,手把手地教)不急,现在慢慢退回来,回到画线的位置,沿着线重新起锯,注意左右调整木料,使锯齿沿着画线边缘锯割。
师:要注意留线,以便打磨;如果锯小了,再打磨的时候尺寸会更小,拼接的时候会出现缝隙。
……
生:老师,圆形怎么切?
师:割曲线的时候,手要慢慢转动木料。转弯较大时,要进退结合,拓宽锯路,使锯条容易转弯。
生:果然,轻松了很多!
……
生:老师,我需要在这块木板上挖一个矩形凹槽。
师:挖槽需要用到钻铣床,先把木板固定在水平钳上,然后开始钻。
生:老师,木料冒烟了!
师:停车!谁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木料会冒烟?
生:摩擦生热呗!钻头高速转动,钻进木料的时候与木料产生摩擦生热。
师:对!所以大家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次下刀不宜太深,一般木料下刀深度在5mm左右,硬度大的话可以下到2-3mm。
生:老师,已经挖出一条槽来了,接下来该怎样把整个矩形挖出来呢?
师:现在沿线向垂直方向移动钻头,转动开关旁边的转盘,注意顺时针。
生接下来亲自操作:慢慢转动转盘,沿线向垂直方向移动。
师一旁表扬:非常好,我们在画线附近操作一定要慢!现在,沿着水平反方向移动吧!
一旁的全体学生表示:“老师,我们明白怎么操作了!”
生:老师,如果我要挖一个圆形的槽呢?
师:那就要换一个圆底的铣刀,不是所有铣底或者钻孔都用同一种刀具,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换上圆底铣刀。
师招呼其余学生:需要用机械雕刻机或者激光雕刻机的同学先拿图纸到加工中心给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由那边的老师指导你们操作雕刻机。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以下几大亮点:第一,女生很勇敢、积极,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比想象中要强;第二,学生主动学习的劲头不亚于考试科目,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第三,学生之间很自然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
不足之处是,有些过度依赖电动工具,使用电动工具也比较能够集中精力;对于手工工具的使用则不够规范,使用手工工具时大多是用蛮力完成作品,不够细致。
(4)作品展示与评价
经过设计、制作两大环节,学生的手上现在都有了自己的作品。于是课程进入到作品展示环节:学生按小组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每组学生的手上都有一个评分表,用来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打分。
展示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进行作品展示(10分钟),并在这个环节推出各小组最优秀的作品;然后是在班级内分组展示各组的优秀作品,每组最多展示3分钟,展示内容包括分享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过程以及对作品的自我评价,最后是其他同学对该作品进行现场评价。
这个环节基本上是以学生为主进行自评、互评。我们选取其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展示。
生:我的作品是刺猬笔筒。平时我们在文具店买到的都是方方正正的笔筒,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可爱一点的、动物形状的笔筒,我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好设计图,把想法跟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指导我在电脑上画好了设计图,然后我利用机械雕刻机完成了这件作品。我觉得这个笔筒很好看,很特别。我在制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画图的时候很费心思,但完成后的感觉很好,毕竟自己做的东西终于可以看了,付出的心血也没白费,而且还学会了电脑画图!
师:这个同学的设计很有自己的想法,做的东西也很实用。同学们觉得他的作品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生:这个笔筒放笔很合适,可是橡皮擦之类的小东西取出来不方便,如果可以在笔筒的下方开个小门,这样拿橡皮擦的时候就会更方便了。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非常好,考虑到了具体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办法,非常棒!
……
-
五、教学总结
“木有创意”项目最大的亮点是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完整过程,而且形式开放,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在没有任何设计、制作经验的前提下,能够完成这样一件作品听起来真的太难,但是经过老师在每个环节的悉心引导,多数学生从一点点的了解相关知识,到尝试设计、修改设计、利用工具制作和润色作品,在“做”中学,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最终都顺利地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弱甚至不愿意动手、不能顺利完成作品的情况,我们需要多想些办法,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进来。
-
-
- 标签:
- 项目
- 教学设计
- 创意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