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专访《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春天的故事
专访《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
尽管是北国的初冬,但春天的希望却正在津沽大地孕育滋生。
在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一个从香港远道而来的香港商报采访团抵达了天津,来到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综合配套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
采访团的团长名叫陈锡添,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但提起1992年邓小平深圳南巡后,那篇轰动全国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很多人一定仍记忆犹新。陈锡添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作为当年《深圳特区报》的副总编辑,他曾全程陪同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
连日来,在天津滨海新区走访,这位67岁的总编辑,这位走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报道最前沿的资深记者不无感慨地说:“滨海新区让我大开眼界,中国未来发展的10年中,滨海新区必将是最大的亮点。”
谈到《东方风来满眼春》:
“历史机遇”成就“神来之笔”
说到陈锡添,必然要提到16年前他的那篇著名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就必然要提到在中国改革开放停滞不前、人们思想摇摆不定时,邓小平的那次深圳南巡讲话。
所有的因素在那个年代那个时候突然激荡在一起,也就迸发出了陈锡添当年让众多同行羡慕不已、又佩服不已的那篇“神来之笔”。
对于过去,陈锡添很谦虚,他说,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只不过是他碰到了,并且没有错过。
1992年1月的一天,身为《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接到市里的通知,邓小平要到深圳来视察,让他全程陪同,要求他写好报道。
“我当时就有预感,小平的这次南巡决不是一次简单的度假,但没想到会对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一边说着,陈锡添一边点燃一支香烟,缭绕的烟雾在他眼前飘过,他的思绪又回到那个过去的难忘时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上还存在一股“左”的思潮。这种思想认为,改革开放会导致中国社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并且认为这个危机就来自于经济领域,因此对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要问问姓“社”姓“资”,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大家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唯恐被人说成“资本主义”。
陪同邓小平的几天里,陈锡添极力记住老人家的每一句话,一一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每天晚上回到住处,再连夜整理出来。
很多当时邓小平的谈话,让陈锡添记忆犹新。对于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不要争论,不争论是我的发明”,“一定要抓住经济这个中心不放”,“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有条件的地方能快则快”,“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当时上头通知不作报道,但我仍详细记录下小平同志的每句话,我想总有一天我能把小平的谈话内容发表出去,有小平谈话精神指导,全国人民就有了方向。”陈锡添说,这就是当时他的想法。
而他的那篇著名文章在动笔撰写前,陈锡添曾为一整版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图片配写了500字的短文,记述了邓小平的一些讲话,但都没敢发表。
而事隔一个多月后,1992年3月22日,他翻看《南方日报》,看到一篇通讯《小平在先科人中间》,写的就是邓小平在深圳视察的事情,而这个记者当时并没有在现场,是事后外围采访撰写的稿件。
这对陈锡添触动很大,他可是陪同邓小平的当事人,人家能写,为什么深圳的记者不能写。于是他回到家里抄起笔就开始写稿。
陈锡添回忆说,当时他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文思泉涌,心潮澎湃,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他用“白描”的方式详细地把邓小平在深圳的言行都记录了下来。
他还给自己这篇1.1万字的通讯起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题目“东方风来满眼春”。这是李贺的诗句,是陈锡添上大学时就非常喜欢的一句诗,用在这里,他认为再恰当不过了。
3月24日在报社发排大样时,陈锡添经过反复斟酌,又把稿件中邓小平说的“不要搞政治运动,不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这句话删了下去。
如今,陈锡添说那时自己还是胆子小,现在想想有些遗憾。
3月25日,他拿着这篇排好版的文章到市委宣传部审稿,当时的深圳市委宣传部杨广慧部长对他说:“发吧,稿子我不看了,你们把关,但不要把小平同志写成神,而要写成人。”
3月26日,这篇《东方风来满眼春》见报了,报纸刚发出去,就被深圳的市民抢购一空。由于很多企业都想买却买不到这份报纸,报社不得不加印,一时“洛阳纸贵”。
1993年,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副团长,陈锡添去美国采访。没想到,美国媒体对他的文章也非常熟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是非常感兴趣,美联社和纽约时报还把《东方风来满眼春》翻译成英文转载发表。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们把陈锡添的这篇文章和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列为最令他们自豪的两篇“历史关头的雄文”。
而说起这篇成就自己事业的文章,陈锡添说,他只是借助了伟人的智慧,因为文章里面记述的邓小平的谈话终结了姓“社”姓“资”的争论,从此把人们的思想统一集中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上,而国家尤其是深圳特区的发展从此更是日新月异。
率领着香港商报“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采访团,陈锡添已经采访了湖北、贵州、江苏、河南、天津等地。他说,各地改革开放以来变化非常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到现在全面改革开放大好格局,这证明了小平的谈话是正确的。即使是现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精神仍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新报记者 李汝斌
摄/新报记者 许 凯
本文采写得到《香港商报》天津办事处主任邢宝华大力协助
来源:每日新报
-
-
- 标签:
- 东方
- 香港
- 商报
- 文章
- 满眼
- 当时
- 改革开放
- 邓小平
- 深圳
- 这篇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