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背景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写作背景

    文章写作背景

           林觉民15 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林觉民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另一封就是给她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婚后,参加了丈夫在家里办的一所女学,通过女学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提高,小脚不缠了,要做新女性,于是便投考了福州女子师范学堂。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大学毕业后,林仲新来到南京,跟随林觉民的旧交林森做事,林森对林仲新关照很多。随中国历史的变化,林仲新不断迁移居住地,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儿两女,一个在北京,两个在福州。林仲新于 1983 年病逝。

    • 标签:
    • 起义
    • 黄兴
    • 革命
    • 牺牲
    • 写作背景
    • 这次
    • 林觉民
    • 林森
    • 悲伤
    • 妻子
    • 等人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