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阿房宫的最新考古发现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关于阿房宫的最新考古发现

    关于阿房宫的最新考古发现

     

            2003 年 12 月 23 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从陕西西安阿房宫考古现场返回北京,虽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李毓芳研究员看上去气色很好。

     

            因为忙于整理研究所的年终报告,前两天,李毓芳在百忙中接受了记者采访。从李毓芳处,记者获悉,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正在采访李毓芳等考古专家,将播出包括秦咸阳宫、秦始皇陵、阿房宫等考古在内的百集节目。

     

           领队抱病确定遗址界线 ?

     

           李毓芳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于 2002 年 10 月组建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该队对阿房宫遗址开展考古工作的宗旨是为国家文物局制定阿房宫遗址保护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国家文物局有关同志让她担任领队工作。

     

           考古队成立后,首先对阿房宫的核心建筑——前殿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当时调查了一个多月,“我发现不像原来秦都咸阳故城考古时发现了大量的火烧痕迹, 当时就有疑问,阿房宫是不是没有被烧,不过只是自己留了心眼,没有告诉别人,而且花了一年多来证明”。

     

           李毓芳胃部一直有毛病,但她习惯了。不过一年多的考古,她记忆最深的是一次拉肚子。当时调查到北墙,为了确定 15 米宽和 6 。 5 米宽的界线,即交接处。那天李毓芳正好拉·肚子,在床上痛得打滚,但这是重要的考古工作,对两名技工不放心的李毓芳咬着牙坚持去了现场,并最终确定了线路。而这在她三十多年的考古工作中只是一个小插曲,此次为确定前殿是否有被平整土地,李毓芳专门找到当地一名 76 岁的老生产队长, 了解当时大会战时平整土地的情况,最后得知当时拉走的土地是遗址东边的。

     

           谈到此次考古,李毓芳说真正的考古队员只有四五名,挖掘工人一般都是聘请当地的农民工,而与这些特殊工人打交道则关系到考古成果的好坏。李毓芳称考古领队并不是“工头”, 与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在钻探时就会开动脑筋,不会出工不出“力”,造成考古地的破坏。机械性的钻探,那些工人碰到特别情况就不会盲干,会小心翼翼。这对考古是非常重要的。

     

            阿房宫前殿未见火烧痕迹

     

            李领队称,阿房宫考古队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一年多以来的勘探和发掘工作中,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值得注意:

     

            其一,考古发掘中,到目前为止,发现一般地层自上而下为耕土层、扰土层、汉代堆积层、夯土台基夯土或为耕土层、扰土层、晚期堆积层、夯土台基夯土。

     

           其二,考古发掘中,汉代堆积层内出土了不少秦代板瓦片、筒瓦片,但是目前还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最常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瓦当及其残块。

     

           其三,考古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阿房宫前殿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李领队称,虽然一年多的考古发现初步证明阿房宫的建设不太完善,但阿房宫的规模、到底建设如何还是需要考古工作继续证明的。李领队说: “阿房宫考古队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开展工作,彻底揭开阿房宫神秘的面纱,给国人以满意的答复。”

     

           而对于前一段阿房宫问题的争论,即一、项羽是否烧了阿房宫 ? 二、阿房宫是否建成 ? 李领队认为上述两问题不难解决,就是要以考古资料为根据,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就能得出科学的答案。李领队建议关心阿房宫问题的人们读一读《史记》,再结合阿房宫的考古资料和秦都咸阳宫的考古资料来探讨阿房宫的有关问题,就应该能够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评论了,而且最好到阿房宫前殿遗址去参观考察。

     

           何时在课堂为项羽平反

     

           采访中,李领队还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事情: “当时新华社播发项羽没烧阿房宫的消息的第二天,西北大学历史系一教授就在课堂上将相关消息告诉了学生。” “为什么阿房宫会引起大家这么高的关注,这与课本里大家学的《阿房宫赋》有关,而且老师根据传承的说法将阿房宫消失的账算在项羽头上,学生当然信以为真,现在这批人长大了,自然很关注。”

     

           不过,有关部门是否要特别澄清一下 ? 就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这样的例子早就有了。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历史课本就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往往学术争议在争议中就慢慢被接受了,最后被更改,但是有时间过程,在争议初期不可能有很快的动作。”

     

           搞清阿房宫前殿遗址详情

     

            李领队向记者介绍了此次阿房宫考古一年多的收获。

     

           自 2002 年 10 月至 2003 年 12 月考古队在前殿遗址密集勘探面积 20 多万平方米 ( 每平方米以梅花点的形式布探孔 5 个 ) ,试掘及发掘面积 1000 平方米。此外,在前殿遗址未密集勘探的部分均进行了摸底式的勘探,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和局部布局及结构。

     

           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 1270 米、南北宽 426 米,现存最大高度 ( 从台基北部边缘秦代地面算起 )12 米。遗址东部长 400 米、宽 426 米和西部长 70 米、宽 426 米被现代村庄所压。

     

           在前殿夯土台基北部边缘发掘表明该墙南侧有大量建筑倒塌堆积,以板瓦、筒瓦残片为主。板瓦表面多数为中粗绳纹 ( 瓦一端绳纹有一段被刮抹 ) , 内面为素面,有的板瓦内面还残留少量麻点纹。个别板瓦表面有戳印陶文,为阴文,文为“左司”或“左宫”。筒瓦多数表面为细绳纹、内面为麻点纹,泥条盘筑制法痕迹明显 ( 此种筒瓦具有秦代筒瓦的显著特征 ) 。少数筒瓦表面饰中粗绳纹、 内面为布纹 ( 此种筒瓦具有汉代筒瓦的显著特征 ) 。该堆积物应为墙顶建筑倒塌堆积。

     

            从出土的碎瓦片中还发现有少量的汉代筒瓦 ( 瓦表面饰中粗绳纹, 内面为布纹 ) 。故铺瓦遗迹所用板瓦和筒瓦以秦瓦为主,也有少量汉瓦, 即该铺瓦遗迹的时代应为秦代至汉代初期。该铺瓦遗迹是阿房宫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秦代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

    • 标签:
    • 勘探
    • 发现
    • 遗址
    • 前殿
    • 当时
    • 领队
    • 阿房宫
    • 筒瓦
    • 发掘
    • 关于阿房宫的最新考古发现
    • 考古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