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郭茂倩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後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後人的拟作列于後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例如﹐“相和歌辞”《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书?乐志》中﹐仅载了曹操的拟作﹐而在此书中却录有汉代古辞。曹操的拟作虽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高于“古辞”﹐然而要说明这种曲调的来源及其本意﹐就远不如古辞明显﹐又如《陌上桑》这个曲调﹐据《古今乐录》本是汉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调曲”﹐在《宋书?乐志》中却只录了曹操﹑曹丕的拟作和晋乐所奏的一首改写屈原《九歌?山鬼》的诗﹔至于《陌上桑》的古辞却列入了“大曲”一类。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後来文人的种种影响。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对各种乐曲的相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认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徵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
《乐府诗集》也存在较多的缺点。现在列举几个: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关于此书的分类﹐近代学者也曾有过争论﹐如书中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曲辞的界线﹐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清商”乃汉魏时的“清商三调”﹐郭茂倩把“吴声歌”﹑“西曲歌”称为“清商曲辞”﹐而把汉魏的“清商三调”归入“相和歌辞”是承袭了南宋郑樵《通志》之误。黄节不同意梁说﹐他认为汉代“清商曲”已散佚﹐魏晋“清商三调”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曲﹐至于隋唐以後﹐魏晋“清商曲”的曲调亦已不传﹐所以郑樵所列“清商”﹐只录晋以后的南方民歌(《〈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及《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
《乐府诗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白氏长庆集
唐代白居易作品集名。本书原在唐穆宗长庆年检编集出版,故名。原为七十五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到了宋代已经亡轶四卷,现存七十一卷。有影印宋绍兴本,不分前、后、续集,其中诗三十七卷,分为讽喻、闲话、感伤、歌行、杂律等,文三十四卷。现在通行本《白氏长庆集》即根据宋本影印。现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也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其中价值最高,白氏最为重视的是第一类讽喻诗,共计有一百七十余首,其中《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篇篇无空文,字字必尽规”,对当时的政治弊端和社会问题,作了披露和鞭挞。被诗人归为感伤诗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我国古代两篇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后代广泛传诵的名篇佳作。其他如《钱塘湖春行》、《大林寺桃花》、《问刘十九》、《忆江南》等,虽然篇幅短小,但写景抒情,言浅意永,自然明朗,情趣盎然,都是些脍炙人口之作。但作者万年意志消沉,颇多闲适之作,趋向消沉。白居易的文章也写的很好。集中所收《策林》七十五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与元九书》是中国文学评论史上的重要文献。此外还有一些抒情、纪事、纪游之作,如《草堂记》、《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都文笔简洁,旨趣隽永,是唐文中的优秀篇章。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是南宋大词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是辛弃疾的号。辛弃疾艺术上与苏轼风格近似,而并称为“苏辛”。《稼轩长短句》一书,共收辛词六百二十余首。其词笔势纵横,雄健豪放,不为格律所拘,继承了苏东坡豪放派的词风,并在内容和艺术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另外,作者还善陶铸经史诗文,和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情思。亦长于白描。词风虽以豪放为主,却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流丽,妩媚,兼而有之。缺点是有的作品堆砌典故,冷僻晦涩,有“掉书袋”之嫌。
《全元散曲》
中国元代散曲总集。今人隋树森编。书分上、下两册,收入自金代元好问至元末明初谷子敬等213位散曲作家以及这一时代无名氏的散曲作品,共辑录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同时还收集了元散曲的一些残句断语等。以作家为经辑录作品,编排上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对所收散曲作品,于曲尾注明出处。参用各种珍本校勘,有关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均附有较详细的校勘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的创作概况,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1981年再版。
元代散曲总集。编者隋树森,生于1906年。1932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曾在山东济南任教,抗战期间在重庆国立编译馆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他曾编辑《元曲选外编》,校订《阳春白雪》、《梨园乐府》、《乐府群玉》等元人散曲总集。《全元散曲》分上、下两册,收入自金代元好问迄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213家,以及元代和元末明初的无名氏散曲作品,总共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套,并且还辑录了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语等。
元代的散曲总集仅存杨朝英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此二集称“杨氏二选”),佚名编《类聚群贤乐府群玉》、《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共4部。《乐府群玉》或云胡存善编,共3卷,专选小令,按作家编列。共存21家627首。《乐府新声》(或称《梨园乐府》)3卷,上卷为套曲,中、下卷为小令,共收20余家散曲作品。元代散曲作家有别集传于世者,现仅有张养浩、乔吉、张可久、汤式等少数人。其他作品则散见各处。
《全元散曲》搜罗详备。作者不但仔细校阅了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且遍阅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道藏及有关材料约110余种,尽量网罗,剔抉校比而成规模。与此同时,作者还采用天一阁《小山乐府》、《笔花集》、稿本《南北词广韵选》、残本《北宫词纪外集》等珍本,加以补充和校勘。校勘亦较详尽,对所收散曲,于曲尾注明出处,关于作者、异说、题目差异、字句不同等,附有比较详细的校勘记。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第一作家附有小传。因此,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朝一代散曲创作概况,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
辽宁省图书馆近年发现罗振玉藏6卷残本《阳春白雪》,其中有25首套曲,前所未见,可补《全元散曲》。
《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1981年再版。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