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文写作知识介绍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 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例如:鸭与鸡都是家禽,都会走路,都有两翼,都可以做肉食。但要写一篇关于鸭的说明文,就要抓住鸭区别于鸡和其它家禽的特征。与鸡相比,它喜欢在水上生活,尾部能分泌油脂;有一双掌状的蹼,会划水;嘴又长又扁,等等。抓住鸭的这些特征进行说明,就可以使人对鸭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的事物固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类事物也往往有着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们的特征,写说明文时要紧紧抓住这些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写的是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都是石砌的拱桥,相同的地方很多,但也各有特色。茅以升先生就抓住了它们各自特色,进行对比说明,使读者认识了两座桥的不同形状、结构和艺术风格。 

     

    比如说在写动物、植物、写用品、写建筑时,就可以抓住以下的特征进行描写。

    写动物

    特征1:动物的外貌

        先写动物整体的样子:多大,多重,多高,用尺量一量,用称称一称,外表的形状、颜色等。

    顺序地说明:从头部到尾部,形状、大小、颜色,只要抓住特点,如:长颈鹿的脖子和身上的花斑、大象的鼻子和耳朵、狗的鼻子、舌头等。

    特征2:动物的习性

        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陆地、水中、树上、热带、寒冷、家庭),生活习惯,生活喜欢什么食物。

        各种动作,不同的叫声,注意观察这些动作及叫声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或发出的。

    特征3:动物的器官

        抓住动物某些器官的特点、功能认真地观察并记录下来。如:狗的嗅觉、蝙蝠的耳朵、松鼠的尾巴、蚂蚁的触角等。

     

    写植物

        植物和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可以从植物的样子、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的“器官”(植物也要呼吸,也要养分,还要光合作用)。

     

    写用品

    用品的样子

        形状、颜色、尺寸,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

    用品的功能及特点

    抓住主要特点和功能,如:电脑可以进行无纸化办公、娱乐(游戏、看电影、听音乐)、上网、通信;电视可以看电影、听音乐、卡拉OK、可视电话。

    用品的使用方法

        按照使用的先后说明,使用注意事项。

     

    写建筑

    建筑的构造

        坐落位置,形状、高度、宽度、占地面积、颜色、结构等。

    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结合建筑的构造,说明建筑的特点(抗震、抗风、容纳人数……),以及某个结构的功能(支柱、钢缆、底座……)。

    建筑的历史

        建造的日期,背景,发生的故事等。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例子:人的指纹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长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1题是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的。解答此题需整体感知全段内容,明确全段说明的两个要点。文章由人的皮肤谈起,引出说明对象——指纹;接着第句介绍指纹的“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的特点:不仅形状不同,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第⑨⑩两句再从指纹形成过程介绍其“固定不变”的特点。综合两点,即可得出指纹的特征: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而且固定不变。


     

    • 二、把握说明顺序(p28页)

    说明文要的描写上需要在层次上有条理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

    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

    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这要根据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大多数说明文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常用的结构层次有并列式、层进式和总分式三种。比如我们以“水”为题目进行写作,可以先写水的外形特征,再写水的分类,然后写水的用途,这是并列式的写作层次。我们也可以先写水的外形,再写水的成因,最后写水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害,这是层进式的结构层次。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征,再一一细述,就是总分式。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必须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序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遵循事物自身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介绍。如果介绍一座建筑,总要先写外形,然后再写内部结构。二是指整篇文章要有顺序,以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全文布局顺序。一般说,说明文整体大多数采用总—分—总或总—分的说明顺序。即开头总体介绍,引出说明对象;中间分说,这是文章的重点;结尾总结。

    2、说明主体顺序。及分说部分的顺序,这是文章的重点,更需要分清楚说明对象和类别,采用不同的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事物。如产品制作、动植物生长等,都应以时间为顺序。

    如《景泰蓝的制作》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的。《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也是按照书的发展过程来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介绍。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常用这种顺序。比如说在描写一艘船时,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

    3)逻辑顺序。及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抽象到具体,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实物,还是抽象事理,都适合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

    3、把握段内说明顺序

    段内说明顺序,在思路上都采用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最关键的是,分说时,如果采用空间顺序,除了采用行人行踪来暗示外,更多的要注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的使用。以时间为顺序,也一定要把握好提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的使用,如“开始、然后、紧接着”等,逻辑顺序,要把握好“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使用。

     

     

    •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假设、拟人等11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例说明法)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中,开篇先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可以自动报警,为下文介绍埋下伏笔,并使文章生动有趣。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鲸》:“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3)作比较(比较说明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三年级《太阳》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人们熟知的地球与遥远的看似“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的太阳相比较,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列数字(数字说明法)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太阳》一文中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这些数字:

    1.5亿公里(数字),大130万个地球(数字),热6 000 °C3 000

    (数字)。用数字说明太阳的大小、热度、距离,十分准确。如果不用数字,只能给人笼统模糊的印象。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5)分类别(分类说明法)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例如《新型玻璃》,通过对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全面比较、深入了解,让人们对课文有了清晰的认识。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6)作引用(引用说明法)

      引用说明法:也叫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

    7)下定义(定义说明法)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

      好处: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9)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0)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阳》中:“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11)拟人

        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通俗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例如《松鼠》一文: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

    ……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三个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来表现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天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又使文章生动,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好处:生动、形象,同时还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 标签:
    • 方法
    • 写作知识
    • 特征
    • 说明文
    • 事物
    • 顺序
    • 介绍
    • 说明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