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时珍的故事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

     

     

      公元1537年正是明一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统治时期。这年夏天,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地区阴雨连绵,江河暴涨,长江水又倒灌入斯河,年久失修的河堤,立即被冲垮,出了槽的河水象脱缰的野马,人们再也拦截不住。咆哮的河水卷过新河两岸的田地,吞没了无数的农舍,大水一直灌入古老的蕲州城,连城里也行起船来。一群一伙的灾民拖儿带女,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可是,昏庸的嘉靖皇帝却一味宠信方士,追求“成仙”,调炼“仙丹”,那管灾民的死活。

      大水退后,疾病、瘟疫立即猖撅地流行起来,刚刚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又陷入疾病的折磨之中,…… 明朝虽实行“官医”制度,在各地设有所谓“惠 民药局”,配有医官,但这种药局所挂出的“给军民贫病者医药”的招牌,不过是骗人的。穷人是一点儿“恩惠”也得不到的。许许多多的贫病者总是被推出门外,他们只好络驿不绝地到蕲州东门外瓦硝坝来找李大夫父子求医。

      从水灾发生后,李大夫父子便起早贪黑地为乡亲和远方上门的患者治病。设在玄妙观里的诊所,整天挤满了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李大夫父子总是热心的接待,认真给他们诊脉、开方、配药,有时还要整夜的守护危重的病人,安慰家属。对一些付不起诊费的穷人,还把自己的药送给他们。蕲州远近的人们都交口称赞李大夫父子。

      这位受人欢迎的李大夫就是当时蕲州名医李言闻,年轻的医生便是后来闻名中外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立志学医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公元一五一八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里。他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象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李时珍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他很快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的喜爱花草,就十分注意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讲些花草治病的功用。时珍幼小的心灵里,便留下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他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时珍渐渐长大了,他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提供了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他从这里得到丰富的知识,养成了他虚心学习、追求真知 的好习惯。这对他立志学医有着重要的启示。

      世代为医的家庭给时珍很大影响。他从小勤奋好学,受到全家人的宠爱。李言闻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采用种种办法培养儿子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不仅教给时珍一般应考的必读书,还教给他一些医药知识。上山采药时,也时常把时珍带在身边,让儿子亲眼看看药草的生长状态,增长实际知识。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的教育,时珍对药物学知识增加得很快,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当他流畅而准确地背诵《尔雅》书中的“释鸟”“释兽”章的全文时。都使李言闻感到十分惊奇,他不能不承认,小小的时珍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时珍喜爱医学、追求知识的兴趣,却给李言闻带来了忧虑。他平时曾一次一次拒绝儿子请他教读医书的要求,因为,他已经为时珍未来发展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决不肯轻易让时珍和自己一样做一名医生。时珍立志学医的道路上长满了荆棘。

      原来,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终于成了蕲州一带名医。他饱读经书、医术高明,又注重实践,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蕲州地区人们的敬重。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剥削阶级看来,医生是和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是从事“小道”、“贱业”的人,受到轻视。他们恣意呼唤医生,侍候自己,因此,当时社会里,不仅有钱有势的子弟,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也都不肯轻易去做医生。李言闻父子两代为医饱受了达官贵人的轻视和欺辱,这种痛苦经历,使他决心要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尤其,他自己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聪明好学的时珍身上。他固执地为时珍选择了一条通过科举做官的道路。

      勤奋钻研的时珍从十二岁起,便在父亲严格的监督下,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山林湖滨,关在家中读经书,做八股文,准备参加乡试。结果,十四岁那年,时珍便中了秀才。时珍在科举道路上的小小成就,却给李言闻以巨大的希望,他越发感到自己为儿子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公元1540年李时珍在参加第三次乡试时,不幸遭到失败。受到很大刺激的李时珍,再也无法服从父亲的意志,在黑暗的科场中追逐功名。他决心按自己的志愿,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在医药科学上求得发展。他坚定地向父亲说明自己立志学医的志愿,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的决心。

      李时珍放弃科举求仕、立志学医,给李言闻很大打击,感到非常苦恼,但他从自身和儿子科场中的屡次失败,认识到做官对他们来说,这个道路是十分狭窄的。于是,使他忍痛放弃自己的打算,决心支持和帮助儿子学医。从此,玄妙观里,李时珍坐在父亲身边一同行医,热心地投入自己所喜爱的医药学事业中,为以后在祖国医药学事业上做出巨大贡献,迈出了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追求真理

      李时珍开始行医不久,正是昏庸腐败的朱厚熜梦想做神仙,宠信方士日益加甚的时候。朱厚熜幻想永远统治人民,享受荣华富贵,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不死,搜索“不死药”,讲究什么“神仙方术”。一些无耻求利之徒便迎合朱厚熜的荒唐心理,吹嘘他们能炼成“仙丹”。这些方士,常把一些含有剧毒的丹砂、水银、砒霜、铅锡之类和乌七八糟的东西合在一起,泡制所谓“仙丹”,到处骗人骗财。这些专门从事炼丹的人,被称为方士或炼丹术士。 朱厚熄迷信仙丹,讲求方术一天比一天厉害。公元1543年以后,他便干脆不理朝政,在宫中建立祭祀祈祷的坛醮,设炼丹所,成年累月地与大批方士鬼混在一起,梦想有朝一日修炼成功,吞服“仙丹”,长生不死。为此他宠信方士,给方士加官进爵。把一个当过黄梅县吏的方士陶仲文封做所谓“真人”,成了全国方土的头头,同时又加给许多高级官衔和显耀爵位。结果,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方士都做了官。这些方士同官吏一样盘剥和欺压百姓,无恶不做。

      上有好者,下必效之。嘉靖皇帝一提倡,各地皇族、官僚、地主都群起仿效,到处设坛炼丹、讲究方术,甚至朝中一些大臣也都戴起方士帽,穿起方士服,以讨皇帝的欢心。一些官吏和方士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利用为皇帝搜索“灵芝”的机会,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宫中设坛炼丹所用的物资,如湖广的木材、江西的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来。

      设坛炼丹的歪风很快便刮到蕲州来。坐镇蕲州的皇族荆王更是拚命追随嘉靖皇帝,设坛炼丹搞得火热。李时珍家乡玄妙观的道士柳迎春,成了荆王面前的红人,蕲州的一霸。不久,李时珍的诊所被从玄妙观赶出。玄妙观大兴土木增修殿阁。柳迎春依恃荆王势力,打着为皇帝找“灵芝”的招牌,坐着四人抬的大轿,带着爪牙到四乡敲诈勒索,扰得百姓日夜不安。

      从京城到地方,炼丹服丹之风越刮越厉害。许多人相信了方士的鬼话,真的服起丹来,尤其使李时珍十分气愤的是一些没有骨气的医生竟屈服于方士的压力,丢掉科学真理,也自欺欺人地大谈特谈炼丹服丹的神效。一时,什么“九转丹”,“六一泥”之类的丹药充斥医药界。这就给方士帮了忙,助了恶。李时珍追求真理,不顾方士炙手可热的权势,冒着惹祸杀头的危险,挺身而出,公开揭露服食丹砂的害处,痛斥方士的耶说。他为了找到根据,认真研读了许多种医书,引述书中病例,有理有据地说明服丹致死的害处。他不仅反对服丹,驳斥方士,还以严密的科学态度,大胆分析皇帝指名要的“灵芝”。严正指出,“灵芝”不过是可吃的菌类,它是由“腐朽余气”生长出来的,并非有什么“神奇”。人们说它是表现“祥瑞”的仙草,更是荒唐无稽之谈。李时珍这种可贵的举动,在当时封建社会来说,真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他坚持真理与人争辩毫不退缩,表现了李时珍追求真理、反对迷信的斗争精神。

      一些方士和医生拚命反对李时珍对他们的无情揭露,搜寻一些古代医书做根据,抗拒李时珍的尖锐批判。李时珍采取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古代医书的记载,否定一些违反常识和科学的胡说,同时指出水银含在丹砂中,是极毒的东西,人吃下去会中毒,自取灭亡。这就揭露了方士的有意害人。医生要治病救人,不能跟在方士后面信

    口开河,置人于死地。服丹的人求长生而得早死,真是糊涂透顶。李时珍的无情揭露给了方士以沉重打击。

      结果,不出李时珍所料。公元一五六七年,嘉靖皇帝自食恶果,终因吞服丹药而送了命。消息传开全国震动。新皇帝把怒气完全发泄在方士身上,大肆逮捕、处死方士,废坛醮,撤炼丹所。这样一来,炼丹服丹之事再也没有人敢讲了。一些医生害怕招事惹祸,干脆连被炼丹用过的如雄黄等药,能治什么病也不敢提了。李时珍再次坚持真理,以科学态度对待炼丹术,继续研究丹药。从而,肯定了铅、汞、密托僧等一二十种丹药的医用价值,毫不犹豫地把它们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去。

      李时珍在反对方土的斗争中,不顾个人安危,追求真理,崇信科学的可贵斗争精神,不仅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称赞,也使后人为之肃然起敬。

        修订本草

      公元1552年,李时珍刚刚过完三十五岁生日。一天,他看完病习惯地坐在桌前读书,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稿本封面上写下“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四个大字,兴奋地自言自语地说:“对,就叫它《本草纲目》吧!”

      我国中医习惯把所使用的药物统称为本草。这是因为,中药种类虽然繁多,但以草本类植物药占多数。因此,凡记载中药的书都以“本草”命名。

      李时珍从行医开始,便愈来愈感到前人各种《本草》著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时医学、药物学的发展要求。从最早的汉代《神农本草经》到唐代《证类本草》,虽然有所发展,但到李时珍时又有四百多年,没有得到整理、补充新的知识,特别是书中错误较多,“草木不分,虫鱼互混”的现象屡见不鲜。医生按书索药,严重的会弄出人命来,特别是当地药铺曾把一种毒性极强的“虎掌”,当作“漏篮子”卖给病人,险些害死了病人。李时珍更加感到迫切需要有一部新的《本草》出版。李时珍曾希望利用在楚王府、太医院供职的好条件,得到明朝廷的帮助,用国家的力量编成这部医药学巨著。当他满腔热忱地把修订《本草》的建议提出后,不但朝廷根本不理,还被一些顽固守旧的人斥责为“擅动古人经典狂妄之极”,遭到粗暴地打击和恶意嘲笑,使李时珍依靠国家修订《本草》的希望破灭了。他再也不愿在大医院呆下去了,便辞去了职务,从北京返回自己家乡。李时珍沿着驿路经过北国平原,察访了各样植物,认识许许多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满载而归。李时珍决心用自己全部生命和精力,投入修订《本草》的工作。他暗暗发誓哪怕经历千辛万苦也要编完这部书。

      为了这部书的体例,李时珍想了很久,也翻了许多书,如今,他终于从《通鉴纲目》中得到启发,决定采用“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体例来编这部书。他为找到一种方便查找,条例清楚,纲目分明的编辑方法,又有了书名而兴奋。

      李时珍立即开始着手整理他平时读书的笔记、札记,把一些有用的材料,按照不同的分类,一条条编辑出来。开始时工作还很顺利,但后来愈来愈感到困难,不仅感到编书材料不足,而且各种本草书中对药物的名称、形状、产地、功用等记载也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例如,药中常用的甘草,有的书说它产于鄜县一带,有的说它产于汉中,还有说它产于陕西、山西一带;对黄连的药用价值也有争论,有的书说安徽新安江流域出产的“最胜”,有的说:陕西、杭州、柳州出产的“为佳”,又有的说:安徽黄山以北,马鞍山一带“最好”等等。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李时珍不得不常常停下笔来,不知信从那一家为好。他越来越感到仅凭自己的热情、浅薄的学识和经验,却不足于适应修订《本草》工作的需要。宏大的著书立说志向,一定要和丰厚的医药知识基础相结合。

      这些天,他一直在想着父亲对他说的话:“编一部《本草》,要把全国出产的药物都重新查访过。”真是有道理。应该走出家门去,踏遍青山访药寻方,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编书的能力。

        出外访药

      李时珍决定迈开双脚到大自然中去,便立即出发。公元1565年李时珍别离了妻子孩儿,带着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起药锄,带上医书和笔记本出发了。他们以蕲州为起点,历尽风霜,长途跋涉,先后到了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数年之间,他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一天,李时珍来到均州(今湖北均县)大和山(武当山)采访时碰到一件怪事。人们纷纷传说这里山中出了“仙果”。说是吃了这种“仙果”,可以“长生不死”。山上五龙宫道士吹嘘这种称为挪榆梅的“仙果”,是由神仙贞武大帝在修炼时,把梅枝插到榔榆树上接活的,因此这种树干是榔榆木,果实象梅子的东西,便成了“仙果”。道士为了讨好皇帝,每年采回后,用蜜汁腌好,做为“贡品”献上去。当地官府也下了禁令,不许百姓去搞采,否则,便有生命危险。李时珍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仙果”,他不顾别人的阻劝,冒着危险,爬上山头,终于采来一枚榔榆梅果,他仔细观看,反复对比,加以研究,并亲自尝了榔榆梅的滋味。他指出:榔榆梅只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并没有什么神秘。终于揭穿了这种“仙果”的秘密。

      李时珍在采访中态度十分认真,每到一处都亲自采集标本,对比药书,“一详细作笔记、订正讹误。他们白天出没于山林之间,晚上住宿在山野小店里,虚心地向药农、樵夫、猎户、渔夫请教,细心地识别草药,收集单方、验方。他不肯放过一点怀疑,任何问题都要弄个明白。他和年轻人一样,不辞辛苦、精力饱满地投入采访中,学识和经验在实践中迅速增加了。当他们正准备回家时,听说南京药王庙正在举行三皇会,全国各地的药材商都把本地出产的药材带到那里去作买卖,这是一次真正的全国药材赛珍会。李时珍兴奋地告诉两个年轻人:“这个会,还是嘉靖年间在北直隶的任丘办过一回,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办了,我们这回来得真巧!”师徒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回家打算,雇了一只小江船,立即动身赶到南京去。三皇会一连举行了好多天,他们每天都到摆满药摊的会上。人们看到一位中年人带着两个年轻人,一面看着药摊,一面问着,细细地比较,详细地记录,他们每天都把大包小袋塞得满满的,有什么新奇的药物,都不肯放过。李时珍从这里不仅得到了国内各种药物,又得到了“乳香”、“没药”、“血竭”、“白豆蔻”等外国药材。在南京开完了三皇会,李时珍回到了蕲州。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大家高兴地把李时珍接进家中,李时珍看了看别离多年的妻子儿女,问了问家中情况,便打开衣包取出笔记本,走进他的书房里去。

        东方医药巨典

      公元一五七八年的一天,李时珍清晨便起了床,不久,许多亲朋好友、学生都上门来祝贺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工作。大家一边翻看着堆在桌子上的一册册《本草纲目》稿本,一边不住口称赞李时珍的辛勤劳动。李时珍妻子望着丈夫满头白发,拉过儿子建木,走到李时珍身边,无限感慨地对他说:“你还记得吧?这部书从建木出生那年你就开始忙着,现今建木已经长大成人了,你已经为它整整忙了二十七年啦!”

      《本草纲目》,在李时珍二十七年呕心沥血地劳动下,经过三次大修改,终于完稿了,这时李时珍已经是六十一岁的老人了。

      李时珍用一生心血写成这部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万字,收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共载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种的医药巨著。书中还有一千一百一十幅插图。书中按水、火、土、金石、卓、谷、莱、果、木、眼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分为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六十二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其中仅李时珍增加的药就有三百七十四种。药方的增加是《证类本草》的四倍。直至今日,许多药方都是很有价值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十六世纪前我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在《本草纲目》以前还没有任何一部书介绍过这么多的药,药物分类解释工作做的这样细致,不愧为人们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编成后,李时珍就盼望能刻印流传,但李时珍自己刻印不起,腐败的明朝廷根本不管,一直到李时珍逝世的前两年,公元1590年才由私人出钱刻印。当公元1596年《本草纲目》初版印出后,李时珍已经逝世三年,可惜他为之辛勤劳动一生的著作,没能亲眼见到。但《本草纲目》一经出世,便越来越得到医药界人士的称誉,国内辗转翻刻、传抄,一直流传到国外,先后传到日本、朝鲜、法国、德国、英国、美国,世界上一致公认《本草纲目》为世界医药界和植物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李时珍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受世界人民的敬仰。时至今日李时珍勇于创新,敢于赶超前人的进取精神,仍然激励着人们前进!

     

    • 标签:
    • 炼丹
    • 本草
    • 李时珍
    • 皇帝
    • 李时珍的故事
    • 本草纲目
    • 儿子
    • 方士
    • 医药
    • 医生
    • 知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