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的水井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村里的水井

    村里的水井

     故乡的村庄有三口井。水井是故乡人民的生命之源,水井也折射着村庄的兴亡盛衰,流传着许多辛酸而动人的故事。

     前村的井是口枯井,夏天,井旁的稻田里水有多高,井里的水也有多高。冬天枯水的时候,井里滴水全无,惟见填满井中的泥土。然而,这口井却有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它是太平天国滥杀无辜的见证。父亲曾在凉风习习的夜晚,摇着芭蕉扇告诉我井的来历:从前,家乡的村庄分为两个部分:前村和后村,这口枯井位于前村的中心,当时前村也有十几户人家。那一年,太平军进犯常州时,正是播秧落谷之际。曾祖父当时赤脚在田里,忽听得村东头一片呼喊:不好啦!长毛进村啦!原来这队“长毛”在东边里把路有个叫朱家圹的村庄,遇到了十几个有点“三脚毛”武功的村民的顽强抵抗,因此杀红了眼睛,来到村东坝头上,余怒未消。面对刀光剑影,从来没有见过战争场面的众乡亲,不知所措,只得求助于他们的村官——我的曾祖父。曾祖父真是大丈夫,只见他不慌不忙走上田头,叫一声:“不要慌!随便什么朝代来,老百姓无非是交钱完公粮!”

     曾祖父临危不惧来到村东坝头,太平军一队人马也勒马停下,曾祖父向领头的“长毛”拱手:“本村村长某某某欢迎太平军光临,请天朝将士村中用茶,需要粮草,尽管吩咐!”话音刚落,领头的“长毛”竟不由分说,手起刀落砍下了与他们无怨无仇的曾祖父的脑袋。望着一片血光,众乡亲一片惊呼,纷纷抱头鼠逃。太平军进村后,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屋就烧,把个百户人家居住的大村庄烧成一片废墟。乡亲们拖儿带女,哭声震天,于冲天火光中逃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村庄,前往苏北避难,一百多户人家在苏北颠沛流离近十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历尽艰辛回到家乡的幸存者仅有十余人,他们在后村重建家园,疏浚水井,繁衍子孙。于是前村的废墟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屋基,除一两户人家独居以外,再也没有恢复原有的模样。于是,这口井历经十余年无人饮用,也就成了废井,日积月累,井中渐渐填满了泥土。惟有一只光滑的石井栏静静地卧躺着,似在诉说当年前村的兴旺。

    井水不犯河水。井水比河水的优越性在于冬暖夏凉。夏天,辛勤劳作的人们,在井边吊桶井水擦擦身子,暑意顿去一半;汗流浃背的乡亲们打桶井水喝它几碗,心头一片清凉。冬天,人们到河里淘米洗菜,冰水刺骨寒,而到井边,井水暖融融,因此冬天的井边常常热闹非常,笑语喧哗。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据说屠苏酒是古人吊放在井中发酵酿制而成的。在下不揣冒昧:屠苏酒决不是深藏于地窖内的茅台、汾酒,而是农家冬日里做的用以过年的米酒。寒冷的天气放在家中,难以发酵,而投放在井中,享受井下的恒温,恐怕是屠苏酒酿制的最佳环境。到春节饮用正是时候。

     我喜欢家乡的水井,也喜爱井上的石栏圈。井栏井栏,顾名思义,就是围住井口的石栏圈,不让行人掉入井中。江南的石井栏大多是用巨石凿出的石圈子。前村的井栏是青石做的,后村的则是黄石做的,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井绳磨砺,两处石井栏被磨得光滑可鉴,手摸上去,比任何石头都感觉舒服。“井栏圈上叠铜钱”这句由井栏生发出来的熟语,是说在井栏圈边缘叠铜钱,十有八九要掉到井里去,以此形容那些危险的决策和行动。

     水井,在乡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与农舍、小河、水车、鸡犬、牛羊、炊烟,组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村庄。古人有首很有名的打油诗云:“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我曾在下雪天体味过该诗的意境: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天地间的一切都刷白了,白了土地,白了草垛,白了菜园,白了树林,连黄狗白狗都披上了银装,唯独水井,不跟风,不随波,不改初衷,在天地万物间保持着自己真实的面貌,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啊!

     

     

    • 标签:
    • 村里的水井
    • 屠苏
    • 井水
    • 冬天
    • 在井
    • 太平军
    • 水井
    • 一片
    • 长毛
    • 曾祖父
    • 村庄
  • 加入的知识群:
    • 井
      • 跨越式
      • 教学资源

      普通类 暂无评分

      kuayue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