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爱因斯坦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少年爱因斯坦
小问题: 爱因斯坦留心观察、积极探究了什么?
少年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小的时候,就能非常细心地观察事物,他的专注程度甚至让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他四五岁时,有一次病了,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那根针为什么总朝北?那里面是什么在牵着?他想问父亲,可说不出来,只是惊奇。在他那小小的心灵中,已经感到,这里面一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五岁那年,父亲见他智力还好,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
由于语言发育很迟缓,表达能力很差,再加上总愿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迟钝,就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很生气,总是狠狠地喝道:
“爱因斯坦,出去!”
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两小时,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
其实这不怪阿尔伯特,他并不笨,只是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而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自愿退学?还是勒令退学?
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泛滥的时期,学校充斥着军国主义的影响。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了。
他对学校那种呆板、强制的教育非常不满,除了数学、物理和哲学能引起他的兴趣外,其他功课都使他厌烦。他用自己所能采取的方式进行反抗,这方法就是自学。他在几个月之内学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正像他自己日后曾经说的,他12到16岁便掌握了基本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
日后,他对他所在的中学的教育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看法。他认为,建立在恐吓、强制和人为的权威之上的教育是最糟糕的,这种教育摧残学生淳朴和健康的感情,扼杀学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这种教育只能造就出一批逆来顺受的顺民。
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他家每逢星期五总是邀请在慕尼黑求学的犹太学生吃晚饭。这是犹太人帮助犹太人的一种慈善活动。有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是这个家的常客。
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大学生和他谈起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深奥的物理学、数学知识,他的小朋友总是那样专心地听着。少年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饭后的时间不多,可常常被这个小孩的提问所占去。
于是,大学生每次来时便给他带些书籍,其中有当时很有影响的插图丰富的自然科学丛书,这套书一共二十多本,还有其他哲学著作。这些书像一幅多彩的画卷,把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界展现在他的面前。日月星辰的运行是多么庄严,分子原子的运动又是多么精微,和这些多彩的读物相比,课堂上那些呆板的功课是多么无聊啊!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那由奇妙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什么题目,还是大名鼎鼎的定理。阿尔伯特惊奇了。如果说这还不足以鼓励小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有一次他说出了下面几句话,使得这个小孩子简直坐不住了。
这个叔叔说:“直角三角形ABC中,AB2+BC2=AC2,这是一个著名的定理,两千年前就已经证明了,孩子,你能不能也证证看?”
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跃跃欲试了。
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他都一一做了出来。
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如醉如痴。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了。
他那颗对科学和真理产生的好奇心,到现在已经是雄心勃勃了,他要振翅起飞了。 -
-
- 标签:
- 阿尔伯特
- 学生
- 少年爱因斯坦
- 小孩子
- 教育
- 这是
- 少年
- 总是
- 老师
- 叔叔
- 爱因斯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