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乐趣,捉知了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乡间乐趣,捉知了
    捉知了

    小问题:说说套知了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捉知了这种行为对吗?为什么?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也是在农村度过。农村的孩子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大人们忙时干农活、闲时拉家常或搓麻将,根本没有心思看管。于是我们这群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如鱼得水,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无数的乐趣,捉蝉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那儿称蝉也为“知了”。每年秋收时分,知了就逐渐多起来。那时,村子周围到处有各种各样的树,蓊蓊郁郁,每当知了声声叫震天,童年的小伙伴们就多了件趣事——捕知了。要说做暑假作业我们没丝毫兴趣,一般都是在开学前几天靠抄袭女孩子的匆忙完成,一提捕知了就来精神儿了。

        捕知了一般要选好的天气。夏天的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天热得几乎让人喘不上气,这时候,能叫的雄知了一个个极尽其鸣叫之能事,奏起并不和谐的交响。虽然天热,却是捉知了的好时刻,主要是可以凭声音判断哪儿的知了多,再则这时雄知了只顾奏乐,警惕性较低。中午太阳正辣时,我们这些光头小子们,背着午睡的家人便悄悄的溜出了门。一条江穿过我们村,那儿枝冠连绵的柳树老林和橘子树翠如绿海一般随风荡漾,那一带是常去的地方,我们老远就能听到“知了”的欢唱。

        捕知了方法有很多种。最普遍的一种是套知了。用铁丝握成一个圆环,然后把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套在环上,再绑到竹杆上,竹杆一般要由两截不长不短的竹竿组成。如果知了的位置不高,那我们就可以只用一跟竹竿捕,这样动作更方便;如果知了位置比较高,那也没关系,把两根竹竿用绳子绑着连在一起成就可以了。工具做成了,小伙伴们就俨然如电影中的儿童团,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大伙儿一路欢笑,仔细瞧哪棵树上知了较多且容易捕捉。选准了目标,摆手示意别人别再说话以免惊走蝉儿。举起竹杆,然后悄悄地拿起竹竿,将竹竿上的铁圈中心对准正在树枝上鸣叫的知了,而那知了一点也没发觉,还不时扭动屁股叫得正欢!当铁圈距知了只有几公分时,猛地往知了身上一扣,既快又准。知了想飞走,结果一头钻进塑料袋里,无目标地扑楞着翅膀乱撞,硬是飞不出来。同枝上的其它知了见势不妙,鸣叫着匆忙飞走,找寻其他树枝停靠去了。别小瞧这捉知了,要想有较高的捕获率,还非得练上一阵儿。而且知了不傻,有时你刚在树上停下,它们便停止不叫,等你竖起竹杆时,知了们一个个已经振翅飞走,有时甚至还撒点尿,给你来个警告,只留下心里悻悻的你。还有的蝉儿胆大又调皮,专门捉弄你,先前你做一切它都不动,你以为它傻不啦叽的,等到你弯腰收腹紧张兮兮小心翼翼的把铁圈靠近它,它才迅捷地飞走,让你气的半死!而那些受过惊吓或有幸逃脱的知了更是精明,更难捕捉。

        捕知了的另一个比较普及的方法就是粘知了。先把老榆树身上的流出来的粘液搜集起来,涂在竹竿的一头,往后的步骤跟套知了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把需要那粘液对准并接触知了身体。

    • 标签:
    • 飞走
    • 竹杆
    • 捉知了
    • 竹竿
    • 语文
    • 知了
    • 方法
    • 铁圈
    • 捕捉
    • 乡间
    • 乐趣
    • 乡间乐趣
    • 农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