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孔子拜师》(安徽肥西)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内容.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学而不厌的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 【设计意图】

           孔子、老子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隐含在字里行间,尤其是附着在关键的词句之中。本堂课重在引领学生关注、发现那些内涵丰富、意韵深广的词句,通过理解意思,揣摩内涵,自然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这样,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是立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文的生字和有关词语;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3.参考资料:孔子拜师资料目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2、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 【课前准备】

    1、查找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正音“子”)。
    2、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老子)(板书)奇怪,老子、孔子,他们的名字怎么都是子?这里的学问可大着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3、简介孔子的情况。
    (1)学生自由发言所收集的材料。
    (2)教师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4、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 二、读课文、粗知主要内容,生字词过关

    课题组提问: 有关生字的处理,老师只是搭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出来啦,请各位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能够丰富课文设计!分享你们丰富的教育而经验吧!

    1.自由读,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李晓东)

               要求: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可以画出来,以便交流。想一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读准生字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风餐露宿    风尘仆仆日夜兼程 远近闻名传授 佩服 纳闷 止境等候 迎候 拜访 拜见


    (2)认清字音。(同坐互相检测)

    指名读,师生注意正音;交流难点字的识记;齐读。


    (2)(3)识记生字:A.自由识字;B.交流重点字:尘、丘、迎、等;C.互相抽测;

    3.交流在自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字词,提出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词语意思。出示文中重点句子,指名读,重点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1)互相解词意。

    (2)查工具书解词意。

    闻名:有名、著名。

    渊博:学识深而广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日夜兼程:白天黑夜都在赶路。
    纳闷:因疑惑而发闷。止境:边际,尽头。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课文大意:课文围绕孔子和老子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课(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6、过渡铺垫: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如何拜师,结果怎样,我们等下节课再一起来研究。(这一主要性问题提的挺好,学生能很好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学习,确保了教学的条理性,又突出了重点。)


     

    • 三、学写生字

    1、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撇,“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2、书写生字,

     

    这一环节可以与上面环节合并,在初读中解决字词,然后过渡到对全文内容的简单理解,不知大家意见如何?没有编辑是希望得到支持!

     

    我比较认同:从目前的方案来看,第一课时的识字教学还是没有体现了三年级的特点,比较适合低年级,指导比较琐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当小老师的基础上建议再进行重点的指导,而且后面概括课文大意也可以挪到第一课时中来。第二课时可以快速的回顾再复述一下。吸引老师能继续编辑呢

    • 四、拓展阅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所选文章。

    2、谈渎后感受。

    • 五、写话

    用今天所学字词编写一段话。

    •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 一、复习词语,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一)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1.抽读。
    2.齐读。

    (二)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1.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如果能用上上节课我们新学的词语就更好了。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可他们的语言组织往往不够流畅,老师在此如果给个填空的支架,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
    板书:决定拜师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到敬重

    2.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 二、了解孔子拜师中的所想所做所说,激发崇敬之情

    课题组提问: 首先得称赞第二课时,老师整个教学设计都写得非常仔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整个课文处理的形式是逐段处理的,请各位老师思考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的分享:学生的不是一个一个不停的追问就可以得到的,首先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怎样把一个主要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第三,交流能力的培养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从学习同伴中获得帮助。结合本课教学,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别人对孔子的评价已经很高了,孔子为何要去拜老子为师?(这里解决了事情的起因)有了这个问题的带动,学生自然会过渡到“怎样拜师”“拜师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的是主导作用,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以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中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等都可引起孩子们的学习情趣;另外,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能放任,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方向;最后老师要给以适时的检查、评价、鼓励,这些都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围绕“孔子与老子有怎样的品行”这个问题来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做法、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动作等来体会、感悟,这样学生很容易走近名人,了解名人。

     

    2. 整个课文能够用一个主问题来贯穿始终,而不是细碎的各种追问? 也就是思考本文的核心问题?

    本课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来贯穿始终,如:孔子和老子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行呢?可对于难点,必须提出来交流、指导。

    可不可以这样问这个问题:孔子对于学问的理解是什么?(学无止境是孔子拜师的目的也是他克服拜师历程中艰辛的动力)

    (一)今天,我们就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进一步去认识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大思想家。首先让我们放声读读课文1自然段,看看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
    “远近闻名……,还觉得不够渊博,决定……”
    1.孔子自己觉得知识不够渊博,那你觉得呢?
    2.学问很渊博,还要去拜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孔子的学生,听说你的老师还要去拜师,你会怎么想?
    3.齐读1自然段,感受孔子的好学。

    (二)拜师过程中,孔子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默读做说
    “曲阜和洛阳相距……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句中有哪几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点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①默默地读读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②根据刚才说的意思,看着这两个词语,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晚,孔子还在赶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上千里的路途中,这是怎样的画面啊?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千里迢迢、万水千山、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孔子……不管风雨……)指导学生说话。
    ③小结:两个成语,却让我们想到了丰富的画面。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积累的成语。
    现在,想一想,几个月后赶到了洛阳的孔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恰当的词语甚至是成语来形容吗?
    ④感受孔子的品行:孔子拜师的路上多艰辛,多不容易啊,你们从这里觉得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不怕吃苦、求知若渴、执著、有始有终、坚持不懈……)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孔子这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板书:求知若渴)

    1.孔子在向老子学习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呢?
    2.理解“随时请教”。
    3.评价孔子这个学生。
    “多谢老师等候,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课件)“您的学问渊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1.孔子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又是怎么说的呢?
    2.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也藏有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板书:学无止境(课件)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去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 三、了解孔子拜师过程中老子怎么说的、做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谦虚好学、不畏艰辛的学生,老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咱们还像刚才那样,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用波浪线勾一勾。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1.自己试着读读老子所说的话,想想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理解“迎候”。
    文中哪个词和它意思相近?
    迎候和等候的区别是什么呢?
    老子的话中用的是迎候,那孔子对老子所说的话中该用哪个词呢?为什么不用等候呢?
    3.小结:作为老师的老子,很谦虚,在他的话中用了迎候这个词;而作为学生的孔子,也很尊敬老师,在他的回答中只能用等候。我们用词也要这样注意人物的身份。我们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两个词送给他们。(板书: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4.分角色读对话。
    “老子也毫无保留……”
    1.什么叫“毫无保留”?
    2.想一想老子为什么愿意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呢?
    3.他就不担心孔子的学问会超过他吗?

    分享:老师在这里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学生自学、交流,相机进行难点点拨,值得借鉴。

    • 四、拓展阅读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扮演孔子“三千门生”的演员们手持竹简,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师生一起吟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可见,孔子,以及他的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之深远。

    2、读阅读材料中的相关文章。

    建议:最好把要阅读的篇目写出来,并提适当的问题,让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样他们会有所收获。

    • 五、写话

    1、“学无止境”写一写你平时是怎么学习的,又是怎样向老师请教的呢?

    2、孔子在拜师路上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想一想,写一写。

    •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

    求知若渴   彬彬有礼   谦虚有礼

    决定拜师   前往洛阳   认真求学   受到敬重

    • 标签:
    • 老子
    • 拜师
    • 老师
    • 三年级
    • 孔子拜师
    • 协同备课
    • 学习
    • 词语
    • 学生
    • 孔子
    • 课文
    • 问题
    • 1.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