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俚语教学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学习内容
-
背景/需求分析
新一轮的高考英语改革,又是一次新的尝试,不知对学生学习英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管如何,如果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变弱,大部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精力、金钱会减少,相应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很有可能下滑。相反,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人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增多,出国(特别是去美国)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又需要学生掌握英语,为以后的生活、工作做准备。
纵观历史中的中国人学英语,学“哑巴英语”的中国人较多,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不错,但口语表达相对较弱,而真正用英语交流时,口语表达比阅读和写作都更为重要;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与人交流时,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基本素养。俚语在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体现了人们的文化习俗,学习美国俚语对于了解美国文化、口语表达是非常有帮助的。俚语并不是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知识,但可以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了解英语,加深学生对英语的喜爱之情,给学生机会了解美国生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英语很有必要。
新加坡教育学院的黄龙翔教授设计了一个研究[1],在此研究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用智能手机学习汉语成语,此研究启发我设计此教学设计方案,以下学习活动的设计参考此研究。
-
教学内容分析
俚语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作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语言形式随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美国俚语更是如此。美国人由于寻找职业等原因,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人很多。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开发美洲的时候,以及后来的向西部移民,人口流动很大,方言和行话由于贴近生活比较容易传播而成为一般的俚语,并逐渐为大多数人所采用。
俚语是学校里不教的“非正式”语言,可以让说话变得更“生动”更“流利”。俚语比喻一般比较“夸张”,所以很适合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总体来看,俚语具有以下特征:
(1)简短,琅琅上口,不似标准语那么正式、严肃甚至沉闷。比如我们在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时候通常会要求对方再说一遍。这时候用俚语come again就比正式语Can you say it again?要简捷得多。形容食物美味,传统词汇delicious就不如俚语yummy来得更快捷,更能表达品尝者第一口吃到食物时的那种惊喜。
(2)形象,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比如一个小伙子长得很帅,通常大家会用handsome之类的词来形容。俚语lady-killer显然要形象得多,也更能体现说话者的幽默。试想这个小伙子长得都能把女士迷死了,那得帅到什么程度啊。
(3)与时俱进。新创的俚语在经过不停的实践检验之后 , 有的就昙花一现了 , 另有一些则砂石淘尽始出金 , 名正言顺地明媒正娶了。例如:skirt(妇女)、skidoo(走开)等曾家喻户晓的俚语慢慢被人遗忘不用了。而guy(男子汉, 小伙子)、fan(着迷者; 粉丝)、cop(警察)等延用至今。
俚语是非正式用语,没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关系,不同俚语之间关系不紧密,难度差异也不明显,因此,采用聚类分析法比较合适,提取俚语中的关键词作为分类依据,将俚语分为很多主题,在本次设计中,选用5个主题,每个主题里选6个俚语,一个主题作为一轮的学习内容。
选用目前美国常用的、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词汇水平对应的俚语30个,初步选用以下几类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换其他词):
(以下内容参考了http://www.en8848.com.cn/kouyu/slang/fenlei/177075.html,以及其他网页。)
类型
俚语
意思/来源/例句
与颜色有关的
red letter days
纪念日,喜庆日子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
Blue(蓝色)在英语中通常用来表示不愉快。
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work.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
五十步笑一百步
brown goods
棕色货物,指电视、录音机、音响等外壳为棕色的电子产品。
White elephant
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green food
绿色食品
与天气有关的
right as rain
身体健康,一切正常
I was sick,but now I feel as right as rain.
head in the cloud
不切实际,好高骛远
You can't always have your head in the cloud,you need to be down-to-earth.
Save for a rainy day
未雨绸缪
We save money for a rainy day。
chase rainbows
做白日梦
Chsing rainbows won't get you anywhere。
on cloud nine
飘飘然如上九重天
She passed the audition and now she is on cloud nine。
be snowed down
工作太多做不过来
I've been snowed down by my work!
与食物有关的
the apple of one’s eye
掌上明珠
The child is the apple of his parents’ eye.
a piece of cake
小菜一碟
和它类似的说法还有a piece of pie, as easy as pie。据考证,在19世纪pie就用来指“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It’s only a piece of cake. (那是件很容易的事。)
couch potato
电视迷
couch指坐卧两用的长沙发,potato指土豆,所以“沙发土豆”实际上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视迷”。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名为罗伯特•阿姆斯特朗(Robert Armstrong)的艺术家于1976年创造的,随后被人们广泛使用。
(as) cool as a cucumber
泰然自若,极为冷静
It's not everybody who can keep as cool as a cucumber in an emergency.(并不是人人都能在危急时刻保持镇定自若的。)
be garlic for dessert
最不受欢迎的东西
That's the garlic for dessert. (那是最不受欢迎的东西。)
know one's onions
精明强干,内行
Don't worry, he knows his onions well. (别担心,他对这个很在行。)
The young man knows his onions. (这个小伙子精明能干。)
与数字有关的
Three score and ten
古稀之年
score在英语中是“二十”的意思。尽管这一习语中的数字加起来是七十,但在引喻中只是泛指老年而已。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forty winks
打盹
one-horse town
乡村小镇
这一短语源自美国,由小镇仅拥有一匹马而来。
由此引申,one-horse现在可以表示 “极小的、简陋 的、次要的” 意思,如one-horse show(小型展览会)。
in seventh heaven
暗喻心情极为快乐、满足
at the eleventh hour
最后时刻
这句成语出自圣经的《马太福音》,有个阔人想雇几个人到他的园子里去干活,他从早上五点就开始雇人,雇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是夜里很晚了。干完活后付工钱,结果大早上来的和夜里来的都一视同仁地得到了一枚银币,弄的一大早就开始干活的人极为不满,早知如此,还不如夜里十一点钟来呢,因为只要不超过十二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报酬,很像中国的“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从此eleventh hour 就有了挽回局面的关键时刻的含义。
与动物有关的
rabbit warren
养兔场;兔窝式居民区
有许多狭小通道的建筑、街道狭窄而密集的城区
A rabbit is never caught twice in the same place.
同一个错误不会犯两次。
A horse may stumble on four feet.
马有四条腿,亦有失蹄时。
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一根一根拔,拔光马尾巴。(水滴石穿)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密
It's a secret. Try not 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这是个秘密,别告诉别人啊!)
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只狗都有自己的一天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终有得意时,晨时欢笑夜中悲)。我想你也能看得出来,诗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贱的人”he。但是这诗句就这样断章取义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和我们中文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去不远。
当你的好朋友不小心放走了机会,或者只差那么小的一点和成功擦肩而过,一定要过去给他一个最有力的拥抱,笑着告诉他:
Take it easy,! You know what they say, every dog has his day and you will have yours! 嘿!别太往心里去。你知道的,风水轮流转,明天就到你家。
-
教学目标
u 知识俚语是什么,以及俚语的特点
u 理解30个俚语的基本意思和应用场景
u 会应用30个俚语
u 能判断俚语应用情景是否合适
u 能修订俚语应用有误的情景
u 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
u 创造新场景/新知识
u 理解部分美国文化
u 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北京市某中学初二上的学生
u 学习起点:初二的学生,学英语的时间至少有5年,学习了至少1000多个英语单词,也学过基础的句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引进个别俚语,但因为俚语不是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对俚语的介绍相对较少,学生对俚语也不是特别了解。
u 自主学习能力:初二的学生至少有7年的学习经历,有一些学生有自主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指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指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u 认知水平:初二的学生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已发展;基本处于自律道德阶段,对自己的行为能认识得更清楚。
u 文化背景:在大城市里上学的学生,相对于农村或小城市的学生来说,未来出国的机会更大,在现实生活中与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更多。
u 学习困难:因为学生对美国文化不太了解,可能会出现解释了也不明白的现象;学生使用web2.0进行学习的经验和能力可能不足,在活动2、3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问题。
为什么在初二时学习俚语?
初中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比小学生更熟练,能进行推理,自制力比小学生强(小学生可能会沉迷于智能手机的游戏中,初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能认识得更清楚,知道使用智能手机学习的规则);初一学生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心态可能不稳定;初三学生忙着准备中考,压力大;高中学生忙着准备高考,不适合花大量时间学习高考不考的知识。俚语不是教材上要求掌握的知识,但对学生非常有意义,有必要学习,因此,我认为学习俚语放在初二比较合适。
-
教学策略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重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互动相关的策略在本次教学中非常重要。此外,活动1到活动4持续一周,学生在课外完成活动2和活动3,任务较多,容易产生压力,因此,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也需要重点考虑。
(1)互动策略:基于web2.0的网络异步互动,师生与生生面对面的课堂互动。教师在活动1中应强调和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异步互动,而在面对面教学时,则注重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全班互动。
(2)学生动机激励策略:ARCS动机设计模型。
u Attention:两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俚语应用场景视频;第二,教师在活动1中采用的有趣的示范演示。
u Relation:教师告知学生“学习美国俚语对了解美国文化非常有用,对看美剧、练听力非常有用,对提高英语成绩非常有用”。
u Confidence:为了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信心完成5周的教学,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让学生觉得我能完成所有的教学活动。
u Satisfactory:同伴对作品的认同和赞美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教师评价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个被教师肯定的作品,也能让学生满意,还能增加自信心。
-
教学资源和工具
u 给每个俚语配备至少2个应用场景视频,视频可以来自美剧,如friends,也可以是专门为此俚语而拍摄的视频;
u 每个学生一个智能手机,能拍照、录音,有中英文输入法,能随时随地上网,保存了这30个俚语应用场景视频;
u 一个可随时随地访问的网站或平台,在这个网站或平台中,每个俚语各做成一个可以协同编辑的网页,在这个网页里,学生可以上传图片、视频、录音、文字等。网站/平台的色彩和布局要简洁、清新,给人青春、愉悦的感觉。
-
教学评价方式
这5周的教学不是为了分而设计的,因此不以分作为评价结果,而以点评的文字作为评价结果;教学采用学生评和教师评两种方式。
u 学生评: 学生在网络上互相评价他人的作品,修订算是评价的一部分;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一个学生小组对一个俚语网页里的作品进行评价。
u 教师评:教师在课堂上对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在活动4后,下一周之前,在网页上对每个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按重要性排序如下:
u 照片或视频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与该俚语的应用情境相符;
u 照片或视频与该句子的描述是否相符;
u 句子是否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
教学过程(学习活动)设计
历时5周,即5轮,每一轮都经过以下四个教学活动。一周约有4节英语课,每周的第一节英语课进行活动1,最后一节英语课进行活动4,中间的两节英语课教师按教材上课,学生在第一节英语课和最后一节英语课之间完成活动2和活动3。
活动名
活动内容
学习方式
地点
活动1:情境化学习
1.教师用一课时的时间,在课堂上借助俚语情景视频教学6个俚语
2.教师示范如何进行活动2和活动3
集体学习
教室
活动2:创建情景和句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学校或校外都可以)中拍照或拍视频,用一个俚语造一个句子描述照片或视频的内容(要求学生为每个俚语至少拍一张照或拍一段视频)
2.学生将拍好的照片或视频,以及句子上传到相应的俚语网页中,作为个人作品
(如果学生在拍照或上传的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教师需要进行指导)
个人学习
教室外
活动3:在线同伴学习
1.学生之间相互查看照片、视频和句子,用英语评价(包括修订句子)
2.根据学生的修订意见,学生可以修订活动2上传的照片、视频和句子,但要保留原来的作品
(如果学生在使用网站/平台的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教师需要进行指导)
集体学习
教室外
活动4:巩固
1.学生4人一小组,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俚语网页,检查学生们提交的关于此网页的照片、视频、句子,修订应用不当的场景,修订句子,或提出修订建议
2.各小组选2-3个典型的例子全班汇报
3.教师和学生一起查看每个俚语中的1-2个例子,结合活动1中的俚语应用场景视频,点评、修订个别例子
4.教师根据本轮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针对本轮活动中有多个学生遇到的同样的问题,教师予以强调和解决方法,应便下轮活动进行得更顺利。
小组学习
集体学习
教室
5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查以上与以上主题相关的其他俚语,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拓宽知识面。
-
参考文献
[1]Wong L H, Chin C K, Tan C L, et al. Students' Personal and Social Meaning Making in a Chinese Idiom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0, 13(4): 15-26.
-
-
- 标签:
- 美国
- 活动
- 教学
- 学习
- 学生
- 设计
- 教师
- 俚语
- 视频
- 英语
- docx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