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运用于教学案例设计-万丽丽201321010344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探索声音的奥秘——小学科学课例设计
一、设计理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小学四年级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学习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并能结合所学正确理解减噪原理。
本次课例的设计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有哪些构成要素”、“影响声音传播的要素”3个探究式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声音产生的原理、组成要素以及影响声音传播的要素。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将课本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三、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处在感性思维占据主要地位的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于抽象思维发展的更好,因此比起单纯的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前四年的科学课程培养,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探究式实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独立完成整个探究式实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个探究式实验。
四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大,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在探究式实验中容易被无关因素吸引,偏离实验轨道。因此需要老师在探究式实验过程及时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本单元的探究式实验过程中,会运用到一些基于移动客户端的软件,学生对于这些软件是首次接触,不太熟悉,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指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组成要素以及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理解实际生活中的降噪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式实验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流程,并在小组合作中掌握小组协作学习的技能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单元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素养。
五、教学工具
硬件:平板电脑(网络环境下)、声音传感器(可连接到平板)、温度传感器(可连接到平板)、音叉、皮筋、直尺、空瓶子、塑料颗粒、铁板、烧杯、水
软件:声音波谱APP、响度检测APP、音调检测APP、音色检测APP
六、实验过程
1.探究式实验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1)感知体验
将声音传感器连接到平板上,打开平板中的声音波谱APP。老师请班级同学拍手唱歌,观察声音波谱APP中的波形图。
【设计意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通过听觉传到给学生的,运用声音波谱APP可以形象直观的将声音波形图呈现给学生,可以给学生看到动态的视觉声音呈现。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体验声音的存在,熟悉APP的使用。
(2)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将音叉、皮筋、直尺等实验工具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敲打音叉、拨动皮筋、弹动直尺、吹装有塑料颗粒的空瓶子,通过听声和观察声音波谱APP,查看是否有声音产生。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两个问题:
音叉、皮筋、直尺发声时,本身有什么样的变化?
怎样使得它们发声?
工具
发声方式
本身的变化
音叉
皮筋
直尺
装有塑料的空瓶子
小组讨论得出试验假设:振动使得物体可以发声。
【设计意图】通过听声和观察声音波谱APP两种方式来验证声音的存在,更加缜密的验证声音的存在,同时防止声音过小带来的实验误差。
(3)反证法验证假设
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么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也停止了呢?有什么办来证明刚刚得出的试验假设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音叉、皮筋、直尺再次验证声音的产生,当产生声音后,人为阻止音叉、皮筋、直尺的振动,观察是否停止振动后,声音波谱APP上就没有声音波形图的产生了。
【设计意图】通过声音波谱APP可以迅速的观察出是否振动一停止声音就不再继续了,更直观准确的验证试验结论。(试验中会存在周边声音的干扰,可以通过声音波谱APP的除杂选项去除后分析)
(4)得出实验结论
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振动结束,声音停止。
2.探究式实验2——声音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感知体验
通过敲打音叉,用平板的声音波谱APP得出音叉敲打的波谱,对波谱进行分析,可以得出3张不同的波谱图(响度波谱图、音调波谱图、音色波谱图)。通过声音波谱APP,我们可以看出声音是由响度、音调、音色三要素构成的,那么这三个要素到底是什么意思?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设计意图】声音是由响度、音调、音色三要素组成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却很难通过讲解让其理解这一点。运用声音波谱APP,可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组成部分,便于后续对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探究实验进行。
(2)响度实验
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音叉,发出不同的声音,从响度检测APP中也可以看见两种不同的波形图。由此可见,响度指的是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响度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
方式
波谱因素
响度值变化
结论
不同距离,相同力度
距离
距离越…,响度值越…
相同距离,不同力度
振幅
力度越…,响度值越…
【设计意图】通过响度检测APP进一步直观分析,响度的构成要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距离不同造成响度大小不同比较容易。理解振幅这一概念比较难。通过响度检测APP可以更直观的促进学生理解。
(3)音调实验
钢琴的低音和高音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请同学们利用平板下载同一音符的高低音MP3,利用音调检测APP进行波谱分析。
通过音调检测APP可以发现,造成不同音调的原因是频率不同。因此影响音调的原因是物体振动的频率。
【设计意图】频率和音调的关系不容易用现实实验来进行再现,因此这里设计要学生通过找已有的资料进行频率分析。一方面降低实验的难度,聚焦实验目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ICT素养。
(4)音色实验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请学生分别用音色检测APP,检测敲打音叉和敲打直尺发出声音的波谱图。得出不同材料的音色不同。
【设计意图】音色检测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通过音色检测APP可以直接看出不同物体的音色差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3.探究式实验3——影响声音传播的要素有哪些
(1)材料收集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利用平板在网上搜索资源,寻找影响声音传播的要素有哪些,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究式实验开始前,广泛的搜集各种资料,作为实验假设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ICT素养和团队意识。
(2)提出假设
假设1:声音的传播和介质有关,不同介质传播效果不同
假设2:声音的传播和温度有关,环境温度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
假设3:声音的传播和阻力有关,有物体阻挡时,传播效果减弱
(3)实验验证
学生按照自己意愿分别就上述三个假设选择其一进行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完成如下的实验表格:
声音传播与传播介质有关
传播介质
波谱结果
实验结论
声音传播与温度有关
温度
波谱结果
实验结论
声音传播与阻力有关
阻力大小
波谱结果
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假设进行实验,可以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得一个小组专注于一个假设的验证,更加深入的完成实验过程。上面已经学习过声音的三大组成要素,这里的波谱结果也不限定学生使用哪一种APP,更加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对于3个假设的验证实验,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记录表格样板、仪器及各种APP,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如何开展实验。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即可。
(4)实验结论
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向全班展示实验结论:
结论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声音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再次之。
结论2:不同温度下声音的传播效果不同,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结论3:声音遇到阻力时传播速度会减弱。
【设计意图】通过班级展示,老师可以指点实验中的不足和缺陷,同时培养学生的分享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设计小结
1.声音奥妙这一单元的课程,将其设计为一个单元的探索课程,主要由3个探究式实验组成。整个单元课程的教授以探究实验为主,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共享2-3台平板电脑。教学环境是专业的声控实验室,以确保实验测量中的准确性。三个探究式实验中,前两个实验在老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最后一个探究式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
2.在这3个探究式实验中,将声音检测的4个APP程序、声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平板电脑相结合使用,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即时的看到声音实验结果,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理解。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得到比较恰当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
3.在第三个探究式实验中,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ICT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更加考察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以及给予学生支架和帮助的能力。
4.对于这个课例的设计,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结合国内外的一些课例,我设想是否可以更进一步,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本单元的授课。声学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以助教的身份参与整个单元的教学,帮助小学生完善实验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式实验结束后,由大学教授或者学生给小学生再进行一场专题的科普演讲。可以更加深入的从声学物理的角度,解释学生存在的疑惑,激发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热情。
-
-
- 标签:
- app
- 进行
- 201321010344
- 波谱
- 技术
- 传播
- 教学案例
- 实验
- 声音
- 设计
- 学生
- 响度
- 运用于
- 探究式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