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改多年,成败几何?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改革多年,未见成就 课改多年,成败几何?
201211012909 杨雪梅 教育技术学
说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最早是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中央教科研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在全国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开始的。2001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颁布,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后扩大近500个县(区)开展实验,一直到现在全面实行起来。可以说,我国的新课程已经大张旗鼓的进行了十余年,而这十多年的改革里,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改变了什么,是翻天覆地,还是一成不变?新课改是否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否定,每一项新的举措是否真正做到立足于国情,应用于教育。
在我看来,我国种类繁多的改革潮流中,有两种主流的做法,一种是倾向于穿新鞋走老路,一种则热衷于新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在实行课改的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教育行政化以及理论和实践脱节。
穿新鞋走老路
穿新鞋走老路这个说法一直都有在坊间流传,但是真正给人以迎头一击的是郭华教授的《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和王策三教授的《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穿新鞋走老路”议论引发的思考》,两位教授都形象的指出我国的课程改革在走老的路线,换汤不换药。大家都高举着改革的旗号,却走着应试的老路,例如不管我们的教材改了多少遍,出了多少个版本的教材,最后都不得不面临高考这到门槛,考试该考什么还是会考什么,竞争压力该多大还是多大,即使教师在上课上出朵花来,最后还得很尴尬的面对考题的问题。当然,也不乏这样的教师,即他们上课的时候倾向于所谓的新理念,喜欢调动气氛,让课堂越乱越好,动不动就让学生分小组,让学生自己讨论,不分时机和场合,他们肤浅的认为这就是与传统教育不同,似乎只有这样,才算与传统教育划清界限。于是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展示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强烈的要求我们的课程与原来传统的教学有所不同,甚至是划清界限。很少有人考证过什么样的课程需要学生多讨论,多做展示,什么样的课程需要以老师引导为主。事实上我认为传统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例如语文的体会思想感情这个部分,我认为应该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老师所带来的人格魅力和文章本身的美,这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但是相反,我所接触到的中小学都一味的追求一个新,追求与众不同,课文中很多东西没有讲到,该考试还是得考试,结果是学生叫苦连天。
过分强调技术的力量
我是个学教育技术的,也许不应该怀疑我们的技术,但是想分享的一点是技术始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目前国内兴起的远处教育热,电子书包热,MOOC热,百花争妍,火过一阵,甚至现在还在如火如荼的火着。作为一个比较保守的人,我始终担心的我们的教育会不会太过于强调技术而忘了最原始的面对面的教学才是最有效最真实的。犹记得当初电化教育被引进的时候是为了解决远程教学的难题,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一张嘴一块黑板不能清晰的描述事物的问题。比如说,老师形容树的叶子是绿的,花是红的,天是蓝的,很好形容,但是老师却很难表达清楚天安门是什么样的,黄果树瀑布是什么样的,黄山的风景有多美,但是,在引入了PPT这个东西以后,一张照片就解决了,这是技术的好处,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好处这里不一一例举。我想强调的是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当我看到一些先进的学校让班里的孩子们人手一个iPad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个在野外上课的班,那么我不会选择让我的孩子上这个iPad 班的,假如我有孩子的话。因为我无法想象,我怎么让我的孩子面对一个平板电脑,而不与就近在眼前的老师同学交流,人机交互真的比人和人之间的交互还更具优势吗?
当然,有人会说,这只是初步的实验,不会也不可能大面积的推广,这只适用于远程方面。这样最好,我只是担心一不小心会过分依赖于技术。
教育行政化严重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到的一幅漫画,讽刺的是云南的新课改举措,几个背着沉重的书包的孩子看着天上写着课改的气球说,我早就知道课改的气球早晚会飞走的。这反应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这些年折腾了很多年,但是却没有真正立竿见影的效果,至于方向,更像是脑袋一热的意气用事,今年一法规明年一政策,把处于底层的师生折腾的够呛。
不知道我们的政府在立案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征求过广大师生的意见,各省各地区在遵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同时出台各自的教育法规,不同省份不同当政者施行不同的教育政策,每次一个政策上来都是雷厉风行,最后都早早收场,我记得高中的时候,不知道哪个领导说要提升学生素质,大家课间操的时候不要做操了,男生女生跳交谊舞,虽然反对声一片,但是还是强制实行了,过了两个月,莫名其妙的又回去做早操了,不可思议!
如果说管理上过于行政化是时代的需求,那么上课内容的政治化又怎么说呢?或者说,教育从一开始就是政治的广告牌,因为政治需求而产生,亦要为政治服务!这就像酒里掺了水,不多,不影响口感,但是总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理论和实践脱节
尽管广大专家一直在强调教育要如何如何,但是又有几个专家是来自一线的呢?观摩,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观摩别人上课,在上课以前老师们为了学校的荣誉,已经提前和学生们交代好要如何表现,甚至有的老师已经提前彩排了一遍,等着专家教授来,再完美的演出。相信这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是公认的,但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不知道专家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当然,出来都不乏优秀的专家学者,也不乏踏实可靠的思想和理念,但是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代沟好比90后和80后一样,专家们觉得应该运用这种思想,但是没有告诉一线教师怎么运用这种思想,怎么把把落实于真实的课堂当中,这既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水平有关,也与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交流有关。
最后,关于我国的课程改革,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一两个老师的责任,是全民性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1]参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1年6月。
[2]参见: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3]参见:王策三《对“新课程理念”介入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穿新鞋走老路”议论引发的思考》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教师
- 技术
- 老师
- 课改
- 多年
- 学生
- 教育
- 新鞋
- 问题
- 成败
- doc
- 走老路
- 课程
- 上课
- 几何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