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技术学 201211012019 刘恩睿

    从我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一直到高考录取结束,高中新课程改革一直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的全部学习生活。作为一个西部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所谓“超级中学”的毕业生,也作为本省第一届高中新课改的亲历者,我想对普通高中的新课程改革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高中的新课改首先肯定是必要的,这一点必须承认。新课改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任何改革都不是纸上的空谈,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又必然会遇到种种问题,由于实际的情况千差万别,同样的改革方案,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身上必然又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新课改首先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变更上,模块化、学分制以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都是新课改的亮点,全新出现的课程如通用技术等也集中地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课程设置规定:每位学生在3年之内必须要拿到116个必修学分和 28个以上的选修学分,即总学分必须修满至144分方能获得毕业证书,同时勉励多修学分。1以笔者为例,在高中毕业时修满了116个必修学分,并修得37个选修学分,笔者身边的大部分同学,在毕业时都达到了学分的要求,其中少数同学能够在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多修学分,多修得学分来自于新课改后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以及各科的竞赛提高班。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改后多级别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了在校教师的个人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特色,根据学校自身的培养目标,部分校本课程甚至会邀请到校友或校外教师进行授课。我认为自己从这一部分的课程中收获很大,但是这都是建立在我所就读的高中是全省教育资源最好的“超级中学”的基础上的,不难想象,对于一些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校,这一级别课程的开设完全没有任何保障,效果自然也可想而知。

    在九大传统科目的选修内容部分,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自主选择权利,这一部分内容的选择权实际上在任课教师或者说是在学校该科目教研组的手中,选择的依据基本上就是新课标高考试卷中的得分难易度。不同的学校在这一部分的选择存在不同,但是还是离不开所谓高考的指挥棒。毕竟大部分的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在经过了高中三年的学习之后,最终能够获得怎样的成绩,进入怎样的大学。

    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应该是貌合神离的两项改革,合必两败俱伤,分则两全其美。2这是当下许多人认为的高中新课改应有的形态,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高考和高中课程割裂开来本身就是不实际的。

    以在新课标中被重点强调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虽然被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成绩将带入高考成绩,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其作为一个学科在传统的九大学科以及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传统科目夹击下的边缘地位,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普通高中根本就没有开设通用技术课的条件,没有能胜任通用技术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而作为新课改最重要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真正能做到一个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标准的同样不多。

    新课改的初衷之一是减轻在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事实如何呢?由于要开设校本课程、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等课程,以及上层教育机构严格的不允许周末补课的规定,传统科目的课时数不断被压缩,再加上新课改后对于新课标高考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与学生的压力均有明显的增加。而传统的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并计入高考成绩后,师生的考试压力更是有增无减。

    部分教师在进入新课改后,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各种形式的课堂,于是在很多的公开课上,各种各样全新形式的教学出现了,但是回到真正的课堂,一切似乎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又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方面,很多教师仅仅是看到了新的教学形式的表面,只是简单地去照搬一种形式,这和原来的传统课堂形式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另一方面,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有一套办法、为了提升学生的分数则又是另一套方法,这更加体现出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改的六大目标所在。

    这就自然地又引出了新课改之后所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似乎我们一直以来的争论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而消失,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应试教育依然是校园学习生活的主流,高考成绩仍然是最终衡量一个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固然过于夸张,但上至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下至每个学生和家长,谁也无法否认高考的重要性。

    王策三先生曾指出:当今教育界普遍流行的“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提法存在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对立,素质教育不应该过分发展学生个性,只注重对情感、态度、人格的培养,而忽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该倡导“全面发展教育”。3我个人是比较同意这种看法的。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学生的高超应试技巧并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下,高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手段,盲目地追求所谓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对于学生未来的不负责。

    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新课改做得很好。在教材内容方面,新的教材基本上涵盖了过去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还通过选秀模块等形式引入了全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或与时俱进、或与大学的课程内容相衔接,这才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

    可以看到,高中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具体实施的很多方面,新课改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在很多方面也有很多亮点。无论如何,对于一次改革,我们不可能指望其成效马上显现,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投入,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投入更多的努力,进行更多的实践。也希望不仅是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整个新一轮课程改革最终都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1 杨晶. 教育学的视角: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2 朱宇.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改之关系[J]. 湖北招生考试,2009,12:15-19.

    3 王策三.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3:5-2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教师
    • 新课改
    • 高中
    • 思考
    • 学分
    • docx
    • 学校
    • 学生
    • 高考
    • 课程
    • 新课程改革
    • 普通高中
    • 内容
    • 素质教育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