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课程改革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对课程改革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0211012024

    马雨田

    在看了一些学者之间的争论并联系我自己的切身经历之后,认识到当前课程改革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们的争论,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这次课程改革首先将概念重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知识,否定了知识是由教师灌输得来的,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建构过程、协同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目前来看,“课程”概念从“课程即计划”的静态课程观走向“课程即体验”的静态课程观。理想化的目标是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型,或者说,从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理论很是严谨,为我们设想教育界完美的蓝图,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着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种种问题。在我看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过于形式化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

    一、课程改革过于形式化

    先谈谈我自己的经历。随着新课改的步伐,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课标,相应的有新的教材。在上高中时,我有幸赶上了我们省的第一批新课改的浪潮。我们的所有科目的教材都分了选修和必修。但是因为是新课改的第一届,老师们不确定高考的范围和新高考的形式,还是将所有的内容都给学生讲了。根据老师们的反映,我们了解到新教材的内容的广度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降低了。同样老师们还是会按照以前旧教材的要求来加强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毕竟高考是未知的,我们做到最全面的准备面对考试总是更有自信一些。由于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学校都会将三年的课程内容压缩到两年内完成,这样就能够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复习,有些会按照学生的成绩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然课程的时间要缩短,可知那些高考不会涉及的科目比如,体育、音乐、美术、通识等课程怎么会被允许占有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呢?不过这种情况还是要因学校而异,我的母校一直是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外教课,在高一、高二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课时都还算合理。主要是我们都太爱学习了,往往这些科目都不受重视,会在这些课上做我们所谓的重要的科目的作业。其次、我的母校比较重视自觉性,一般我们的自习课是不会有老师坐班的。

    高考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去努力,同样学校为了生源也会给学生布置更多的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我们不得不去做应试的准备。我在想新课改一年一年的进行,慢慢地老师们掌握到了高考的套路了,老师们会不会又只讲要考的东西,来节省时间呢?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来到大学之后,我发现同一个班的学生真正的水平其实是参差不齐的(这个能力不是指学生在大学的成绩),但是由于北师大在不同地方招收学生的数量及不同地区的生源质量不同,造成了这种结果。曾经高中有位老师讲,如果我们班的同学都在上海的话,全班应该就能考上海交大和复旦以上了。这是不是也是教育的不公平呢?我的家乡是湖北,也是一个高考大省,每年高考的竞争压力很大,我在我们学校排一两百名,来到的北师大。我也发现身边有的同学排学校的前五,来到了北师大。但是我发现在口才,与人交际方面我都不如这位同学,归根结底是因为不自信吧。我也总结了一下原因:我在我们学校排一两百名,班上是中等水平,老师一般不会注意到我,我也不再是学生代表等等。一般而言,学校有什么好的资源,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都会多给那些成绩最拔尖的学生,因此自己在高中三年内除了学习便很少得到其他能力的锻炼了。在班上排名中等也会很自然的带给我一个我不优秀的感觉。然而那位同学,是学校的尖子生,想必被所有的老师认识,在被所有人都认可后,往往会表现得越来越好,来到大学后也会很自信。在听这位同学描述她的高中生活,我发现她们并没有我们这么累,生活节奏那么紧凑,高考压力似乎也没有那么大。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谈了这么多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主题好像有点偏了,我想说很多学校走形式也是有其背后的原因。如果高考的压力不再那么多我觉得应该会好很多吧。我们的教育者们不应该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批判学校,要知道应试教育不仅学生累,学校也有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应当把焦点放在其背后的原因上。

    还有一种情况课程改革走向另一个极端。教育者们扣住“动态”两个字,让学生体验课程。从大人们的口中得知,家乡的小学慢慢得在改变,根据教育局的指令,现在都倡导合作式学习,老师上课都会让学生分组讨论来进行学习,有时这种讨论会持续一节课。根据我的经验,每次有小组讨论,我们并不会很认真的讨论,因此这种学习在小学应当是不可取的,讨论的形式可以,但只是老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有些老师如果不按照这种讨论的方式上课的话,被发现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为我妈妈也是从事教育,偶尔会听见她感叹这所谓的改革害了这一代学生,同时也会很欣慰地说,还好我已经长大了不用经历这种教育。虽说知识是学生自己建构得到的,但是如果他们的知识基础并不能达到足够的要求,他们要如何再旧的知识上建构新的知识呢?这就像建房子,地基没有打牢,怎么进行后续的工作。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会有一部分学生会用额外的时间上补习班,因为我们选拔人才的形式还是考试,没有条件的学生只会落后,这只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寒门难再出贵子。其实,大部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象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们也没有必要走这个极端。小孩的知识习得大多还是要靠别人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学得更快,小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是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因此老师的传授知识也算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吧。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否定应试教育就否定所有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不等同于应试教育,这也是很多教育者们理解的一个误区。我们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而不是颠覆传统教育,凡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我们都要坚持。

    二、学校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课改,进行素质教育,个性化教学,在学习开发了很多除了基础学科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有的学校甚至实现了每个学生一张课表。首先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开设多样的课程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所学的内容。但是似乎慢慢地也在走偏,有些学校就是为了开设课程而开设,甚至将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数目作为评判一个学校好坏标准。有能力开设课程固然是好事,但是学校知道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标不清晰,开发的过程中便没有大的方向,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除此之外,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足够也是我心中一个很大的疑问,我们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都要保证它的质量,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看中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学生才有能力去接触新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语文学好了,那么在对其他知识的理解上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偏差。理科学好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比如编程,机械制造都建立在理科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学校需要开发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但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及需求。

    其实在当前的课改在不同的学习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并且每个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在我们如今对课程的定义尚不明晰的情况下,无论我们的学校要进行怎样的课程建设,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走形式化的流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3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卷第1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这种
    • 课程改革
    • 课程建设
    • 老师
    • 知识
    • 学校
    • 当前
    • 学习
    • 学生
    • 高考
    • 存在
    • 课程
    • 内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