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思考和见解李莉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思考和见解

    201211012013 李莉

    毫不客气地说,中国是一个从传统与破败中走来的国家,课程改革乃至于教育改革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密不可分。在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向老大哥苏联学习,而在苏联解体之后,我们想开放而又向看起来成功的美国学习,到后来我们终于开始探索结合我国国情的中外结合的道路。

    谈到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得先谈谈我们这套改革方案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体系。很多人指出当前课程本质的不同的认识,本质不同,那么价值体系就不一样。其实在我看来,人们所提出的各种对本质的认识在相应的历史发展时期中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我们不能单纯地去否定哪一家的言说一定是错误的,而应该在当前的时期内选择符合社会价值的言说。再者,如果整天只是纯粹地去争论谁对谁错,那么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从我们的政治体系来看,单纯地引进国外的模式,进行简单而盲目复制是失败的。这样的失败我们已经承受过了,并且成为永久的历史伤疤。从教育改革的历史上看,我们也走过相同的道路,盲目复制外国的案例,不考虑自身的状况,或者是矫枉过正等。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课程论(结构课程论、掌握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论(素质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课程内容的研制,如各学科标准按照美国学者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思想对“学习目标”的“叙写”要求用结果性的行为动词来表述,具体的学科内容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了“现代性”的要求。从以上陈述可以看出,新课改的学科分类明确,强调知识与生活联系。从我个人感受而言,学科分类固然很好,目标明确,分类标准,但是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真的好吗?且不说社会各行各业,仅仅大学的课程分类和设置就与中小学不一样,学生们既然已经习惯了中小学的学科分类,那么他们会适应这样新的这样更加庞大或者分类不同的课程吗?这样的鸿沟学生如何接受?

    从我的生活实践中,接触到一些老师和同学。从他们的视角了解了一些关于新课改的态度。我暗自为我不是新课改的受众而感到幸运。我的高中老师提到,新课改相比于原来的课本增加了很多知识。这对于饱受压力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一场灾难。很多人说,新课改之后的课本变得简洁多了,这样利于学生减负。但是实际上可能不是减负而是加负,因为在相应的课改时期内,考试的考点可能既有课改前的旧知识,也有新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们所接收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再有,课本尽管简洁很多,但是其实很多学校和老师正是因为新课改之后的课本变得不堪而不注重课本或者根本不用课本。其实学生本身去接受课改这件事就很压力,他们会对前路充满担心和忧虑,他们好多打心底里根本就不想接受。毕竟,一种新的东西是很难让别人接受的,无论这种新事物是好还是坏。总的来说,我们的新课改的弊端是异常突出,饱受争议的。

    另外,新课改更新的太快,让我们根本来不及看到新课改的成果,实际上这种成果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跟踪才能看出成效,但是我们的课改组的专家们,动辄一下子全部翻新,或者小打小闹。专家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似乎为了推进课改进度,为了取得成效有些急功近利了。

    但是也不是说新课改一无是处。它毕竟是我们教育改革探索的道路上的选择。至少我现在仍然觉得强调知识融入生活,融入科技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加纳德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年轻人能够安然面对理性的核心,亦即懂得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了解这个世界。这样的理念与我们新课改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的能力。课改肯定还会进行下去的,我们必须要修正眼前课程设置的弊端,重新注入新的元素。我希望未来的课改的决策人员不只是专门修订课程的专家们,这显得有点类似不闻天下事的书生,他们的角度可能仅仅是一种,我们应该让教师、学生甚至更多的教育相关人员共同进行探讨。

    以上见解可能有些苍白或者偏见,希望在学习过程中我能重新修正,丰富对课改的认识。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新课改
    • 课程改革
    • 思考
    • 课改
    • 之后
    • 知识
    • docx
    • 当前
    • 学生
    • 生活
    • 见解
    • 课程
    • 接受
    • 内容
    • 课本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