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贾姗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教育技术 贾姗 201211012020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收到了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响应与积极支持。但这几年的争议一直不断,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收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新课程改革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字:课程改革 问题 对策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纲要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并在2001年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秋季开始,教育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全部进入新课程,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基本进入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其包含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人格与道德发展。
新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
过于注重形式忽略教学本身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课堂上,一些教师过于注重了教学形式。例如小组讨论,不知为何而讨论,忽略了讨论的时间和目的;开展阅读课,未进行必要的点拨,如怎样去挑选适合自己的书,怎样更好地阅读一本书,而只让学生漫无目的的随意阅读等等。这些教学活动只领会了新课程改革的皮毛,并未领悟其核心价值,对学生长期发展反而不利。
教师应用设备的技术不过关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一些学校引入了先进的多媒体电子设备进行辅助教学。现在电脑多媒体投影设备已广泛普及在城市中小学课堂,而交互式白板、平板电脑等设备一些班级也已配备。但部分教师因技术水平问题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设备,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在进行平板电脑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手中的新设备有着强烈的新鲜感,而教师又无法保证他们专心于自己所讲内容,造成了学生走神、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
减负与升学的矛盾
新课改强调关注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全方位的提高。“素质教育”一词便应运而生。与之前的“应试教育”不同,新课改后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而不是全部注重于应试能力。面对中小学生课业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教育部提出为学生“减负”,减少平时的作业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课业压力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升学压力并没有变化,中考、高考的难度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面对如此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学生依旧无法真正“减负”,学习的内容、难度及学习量依旧没有明显的变化。即新课改的目标并未达成。
应对措施
帮助教师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在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意见(教师[2001]2号)》,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政策。新课程实验推几年来,全国共计约有200万左右小学和初中教师接受了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教师新课程培训。可以从培训中加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正确认识,使其进行有目的、高效性的教学。注重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参与而不是形式上参与教学活动中。
培养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组织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使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地进行教学。有能力的学校也可组织与大学进行合作,如北京师大二附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进行了平板电脑电子课堂的实验项目,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进行合作,给予中学教师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持,并观察教师上课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对其进行后期的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大学教授与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本身专业上的优势,帮助中小学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的有效使用。
改善中小学升学考试制度
改善中考、高考形式,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考试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测试, 更注重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 更注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 使考试内容与新课程理念更加对
应。
总之,新课程改革只有运用到课堂中,深入教师、家长、学生的理念中,才会真正起到其预期的作用,中国的教育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未来才会更有希望。新课程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相信只要其不断完善,定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靳玉乐,王牧华. 新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五十年[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123-128.
[2]王涛.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为参照[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4:140-144.
[3]邬向明. 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J]. 课程.教材.教法,2005,02:4-7.
[4]龙安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D].西南大学,201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进行
- 教师
- 课程改革
- 注重
- 思考
- 能力
- 学生
- 新课程
- 中小学
- 问题
- 具有
- 存在
- 新课程改革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