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李茜201211012001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对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对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李茜201211012001
我国的课程改革事实也已经几十年了,课程改革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便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然而,素质教育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呢?与我们以前的教育又有什么不同呢?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一直以来,面对素质教育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一方面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又有认为素质教育是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的教育。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虽然说出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国民素质,但是,什么才是能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呢?要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关注多方面,从道德品质到学习能力,只是一个非常大的方面,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定义,一直以来,素质教育在国内讨论的沸沸扬扬,但是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的定义不够清晰明确,定义过于笼统,过于宏大,没有落实到实处,没有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过于宏大和理想化的东西,固然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一切看起来便变得没那么真实,实施起来也变得困难。
在王策三先生写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的论文中,给我以共鸣的是,虽然我国素质教育搞得如火如荼,喊闹声四起,却真正理解其具体含义少之又少。甚至连那些知识分子,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是不够透彻。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家乡是一个县城,我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记得我母亲对于素质教育的态度并不是支持,她在家还曾抱怨过,因为素质教育,她们学校不得不增开了音乐美术,在此之前,学校都是没有这些副科的,大多数都是让孩子们自习写作业或者上主课,现在增开课程,老师却没有增加,所以我母亲这个语文教师不得不又教上了音乐。学生们当然是欢喜的,因为又可以“偷偷玩了”,而在主课方面的要求,便没有太大改变,教学方法还是那个方法,教案还是那套教案。对于我自身而言,我对与素质教育的理解,确实就是认为要多学其他与语数外无关的课,比如说美术音乐等能陶冶情操的课,比较“好玩”的课。也并不知道,在素质教育中,语数外的教学方法也是要改的,素质教育提高不仅仅只是其他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能力,而这些,却是被忽略了的。这也就是王策三先生说的,很多基层,对于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试问,连实施层都不理解,连教师都不太懂,如何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钟启泉先生的《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一文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钟先生提到的“学力剥夺现象”。为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完毕,忘得干干净净。这显然,是一种很差的学习效果,却又是很普遍的学习情况。从小到大,我的知识获取大都是老师传授,理科学科则是学生们记好笔记,回家找习题练习巩固,不断做题累计题型,文科学科则是考前一个星期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忘光光。不仅是我,放假回家家乡,我发现我的表弟表妹们,仍是这种学习方式,毫无改变。我很纳闷,我们高呼素质教育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其成效却是如此微小。我不知道大城市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要求的那样的教学,我只知道,在我们桂林全州,教学方法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其实,步入大学以来,我能感受到教师们变着法的想要让我们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确实,小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但是,并不是老师布下作业后让你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们就能相互合作,取得最大效果的,很多同学的时间并不是契合的那么好的,课下之后,除了真正感兴趣的,谁还会有那份激情再几个人一起出来讨论合作?最后的合作便成了每个人的轮流完成。其实,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需要去小组合作,除了小组合作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学习方法,所谓小组合作,应该是那些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作业,通过他人的帮助,能较好的完成,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现在都处于一个课程改革的阶段,如今,我们是被改革者,再过几年,我们便成了实施课程改革的人,课程改革这条道路还很遥远,也很艰辛,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自己去学并且要全面发展学生。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难度和技巧的事。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提高
- 课程改革
- 思考
- 真正
- 知识
- 学生
- 理解
- 教育
- 问题
- 存在
- 素质教育
- 合作
- 小组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