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王雨晨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对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 一、高等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等教育部分指出: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鼓励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克服,同质化倾向。[1]就在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发难”:“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4-03/10/c_126244470.htm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在我们现在看来,钱老所说的办学模式正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风建设问题!

           究其原因即高等学校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三:(1)课程建设体系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2)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无法抽出时间进行科研或创业工作;(3)高等学校的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方面,教学能力和对课程本身的思考薄弱。然而,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笔者在CNKI上以主题为“学校课程建设”并含“高等学校”共检索到50篇文献;以主题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检索,共检索到45篇文献,其中被引次数达到10次的仅有4篇。(检索日期为2014.3.11)说明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的关注度并不够高。因此,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亟需改善和改革的推进。

    • 二、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课程建设体系陈旧

           一位美国课程理论家曾对美国110 余所四年制学院的课程作了调查统计,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约9%的新课程。[2]我国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就大一年级的“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而言,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进行过类似学习。我国学生仅仅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简单软件的操作,到了大二才学习编程,美国学生在这门课中就学习编程语言提升思维能力。美国的这种课程设置在大一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而中国学生在此过程中重复高中知识,在思维和学习能力上并未有很大提升。

          中国大学生常常抱怨同样专业美国学生一学期学习6门课,自己要学习12门课。按照“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可以说美国的6门课大约是中国的12门课了。然而,其内在的培养模式却是更加连贯,更加有效的。将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在高年级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同化知识,这一点是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生,平日里课业负担很重,除了编程之外,平时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涉及极少。而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的二级学科,本科的毕业生竟然是得到理学学士学位。在教育理论方面很多学生都是“瘸腿”的,很难用自己的知识服务教育、改善教育,更加难以达到“用技术的视角解决教育问题”这一特有的学科思想。而且这个专业招收的本科生在高中时期都是理科生,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专门的社会学思维方法课程,导致学生在思维范式上很难转换,加上少有时间去思考教育问题,很难培养出能够立足教育的学生。

    (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我国高校一般在前三年进行通识性的文理教育、一级学科教育、二级学科教育和专业学科理论教育,直到第四年才进行专业实习的实践应用。这一做法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之时没有实践作支撑而没能深入理解知识、同化知识;当到了大四进行实践工作之时,理论基本已经忘记了,使得实践的作用也大大降低。另外,在学习不同学科的时候,学生往往倾向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缺少将各科知识融汇应用的实践体验,导致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体系完全割裂,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也缺少创新能力。而且这样的学业负担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和混日子的心理,对其成长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同时,在“修学分”的制度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希望提早修完学分而跨年级选修或者同时选修多门课程,严重加大了自身学业负担。试问,在疲惫的状态下,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精英”?

           另外,如何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素养,也是课程建设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本科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仅仅依赖毕业论文来完成,显然是不够的。值得肯定的是本科生导师制,这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忙着上课、写作业,很少主动去找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忙于工作无暇估计学生。一些教师无奈感叹道:“本科生比我自己还忙,我哪舍得让他们再干活啊。”

    (3)教师课堂形式单一

           一位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曾经调侃道:“老师的讲授是我自学的最大干扰!”在高等学校里,由于知识(尤其是理科)难度较大,教师的课堂形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充斥着“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气息,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因此学生才有此言论。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从“建构主义”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发展,否则就会把学生教成“同质”,大大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任务繁重,难以把重心放在教学上,很多教师都是一份讲稿用了十年未曾变,缺少对领域前沿的介绍。而且一部分教师将批改作业和答疑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助教处理,更加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整体的把握,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更难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余凯,洪成文,丁邦平,等.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8(01).


    /UserFiles/71560/File/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pdf

    • 标签:
    • 高等学校
    • 学习
    • 学生
    • 教师
    • 课程建设
    • 问题
    • 培养
    • 课程
    • 实践
    • 知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