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团中学李妍三年级上册《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教学目标: 《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师223团中学 李妍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是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时期,这时期的学生除了要继续进行字词的学习的训练,也要逐渐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但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阅读能力出在比较低的层面。
教学目标: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垂头丧气、憧憬、大惊失色”三个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教学重点: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垂头丧气、憧憬、大惊失色”三个词语。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教学准备:
课后资料袋和有关风筝的材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在课前的短片中我们了解到风筝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代诗人高鼎就曾用“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来描绘了儿童在草地上争相放风筝的情景,看来不管你们喜欢,古时候的孩子也喜欢放风筝。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贾平凹走进第十课《风筝》(板书课题),去体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吧!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出自然段。
(出示词语)同桌互读,指名一人一行。
老师纠正读音,再带读几个比较难读的词语。
开火车读,检查词语。
理解词语“大惊失色、憧憬、垂头丧气”,并用词语造句。
出示单个生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含多音字的句子,指名认读。
指导书写。
观察生字。
老师指导“命”人字撇捺要舒展开,中间横要短,单耳竖要长。“丧”想 要写得好看第六笔竖提就要往竖中线的左边写一点。
老师范写,学生自己练写。描一个再写一个,做到写规范、写漂亮,不写错别字。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老师总结并教学用“题目扩展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同桌合作学习,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理变化的句子。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
五、拓展阅读
不管是孩子们“做风筝”时的憧憬,“放风筝”时的快活,还是“找风筝”时的伤心,一只小小的风筝总是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就让我们跟随风筝走进阅读书中去读一读更多有关风筝的故事吧!
六、小练笔
同学们刚才读的可真认真啊!在风筝这篇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心里活动的词语,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些这样的词语,请大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句子
- 三年级上册
- 放风筝
- 孩子们
- 憧憬
- 中学
- 词语
- 学生
- 223
- 文章
- 生字
- 课文
- 第一
- 风筝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