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觉论与英语教学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2004.8

[提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语觉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改变当前“聋子英语哑吧英语”现象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语觉论;英语教学改革;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语觉和语觉论?

语觉并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人为杜撰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并为人脑所独有的、专门用于感知与辨识口语中各种语义关系的第六种感知觉。由于涉及的是口头语言,相应的语义识别必须在语音感知与辨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语觉实际上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对语音的感知与辨析以及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

语觉不仅涉及口语中的语义关系,还涉及口语中的语音,而且首先要感知与辨析语音。这就表明,语觉的输入通道(即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必定与听觉器官(耳朵)有关。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包括在学术界)都认为人类只有五种感知觉。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将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随着现代脑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体感觉系统的划分已愈来愈细,例如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十种感觉系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痛觉、运动觉、温度觉、位置觉和平衡觉;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三类共七种,即:视觉、听觉(这两种属“远距离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这三种属“近距离类感觉”)、肌动觉和平衡觉(这两种属“内部类感觉”)。但是,不管是按十种划分还是按七种划分的心理学家,若是主要从感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考虑,则他们仍赞成按“眼、耳、鼻、舌、身”这五大类感官将感知觉系统分为五种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觉。总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包括心理学界、教育学界、哲学界)还没有人主张将语觉列为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一般都把对语音和语义的感知觉归入听觉范畴,而不承认是语觉)。那么,我们现在提出这一命题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语觉论正是对这一命题作出科学论证并对语觉和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刻论述的一种理论。

当然,要严密地论证“语觉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这一重大命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论证这一命题,首先必须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感知觉概念和感知觉系统的神经生理机制及其组成要素的诸多理论观点进行认真的梳理与剖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用大量九十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的成就和脑神经解剖的成果,才有可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证明。由于篇幅的限制,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这里就不再贅述了,有兴趣的同志可参看文献[1]。 这里只对语觉论的基本内容作一扼要的介绍:

1)语觉是人类独有的第六种感知觉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

2语觉论对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生成(即“说”)所涉及的“语音、语法、语义”等三种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

     语音心理加工能力(包括“语音感知和语音辨析” 能力)靠先天遗传,是与生俱来的;

     语法心理加工能力(包括“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能力)靠后天习得,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语义心理加工能力(指对语义的分析与识别能力)也是先天遗传,与生俱来的。

3在以上论证的基础上还证明了:听说能力主要靠先天遗传,而读写能力主要靠后天习得,从而将这两者明确区分为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言语能力;因而对这两种言语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4依据国内外语言学家对儿童成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学习语言的大量案例(包括母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案例,这些案例所涉及的学习者既有正常儿童成人,也有失聪者)可画出“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1所示。

1

由图可见,儿童语言获得的最佳敏感期是在9岁以前,从9岁以后开始下降,到12岁下降到1/2左右,到14岁则下降到10—15% 。这里的“语觉敏感度曲线”,从表面上看似乎和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2—12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含义和形状并不相同,因而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也就不完全相同。

5通过批判继承当代几种主要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在语觉论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比较科学的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见图2)

 

应当指出的是,在上述关于语觉论基本内容的介绍中,除了第四点(即儿童的语觉敏感度曲线)是主要针对儿童以外,其余四点对于任何年龄段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包括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和成人的外语学习)都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尤其是第五点(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更是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理论基础,所以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起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就对这一模型的含义、以及这一模型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

2  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

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即“听、说”过程的心理加工模型,其加工过程如图2所示。图中包括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两大部分(上半部分涉及言语理解,下半部分涉及言语生成)

1、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图2可见,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语音感知:是指从感觉器官(耳朵)接收到言语的声音信号开始,通过外耳和中耳把声波引起空气振动的机械能加以放大,再由内耳把放大后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脉冲形式的神经冲动,然后由螺旋神经节细胞的长轴突把反映语音信息的神经冲动传入皮层下的低级中枢,进行逐级加工:从第一级(耳蜗复核)——>第二级(上橄榄复核)——>第三级(下丘)——>直到第四级(丘脑枕),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的感受和声谱分析的过程。

2)语音辨析:是指从当前输入的语音串中,对单词进行辨别并加以区分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只是依据输入语音串中的音位特征信息与言语中枢沃尼克区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进行比较匹配而实现——把连续输入的语音串转换为一组按音位特征排列组合的语音单位序列,其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单词含义的理解。

3)单词识别:是指利用概念中枢的“词义库”识别出各个单词词义的过程

4)语块生成: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即可利用另一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保存的“语法知识库”完成词组(即短语)构成分析,并确定由输入语音串所包含的格语块(所谓“格语块” 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 )。

5)语义辨识:最后把当前输入语音串包含的格语块所组成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中所保存的语义关系进行匹配比较,从而实现语义的分析与识别,并最终完成言语理解过程。

 

2、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

    由图2可见,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要经历类似的五个阶段:

1)语义匹配:为了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语义)转换为相应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可通过对概念中枢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库进行搜索匹配来完成。

2)语块分离:是指从搜索到的语义关系模式中分离出组成该模式的各个格语块     (如上所述,“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 ,所以语块分离也就是短语构成分析)。

3)单词识别:是指确定各语块中有关单词的词义及其排列顺序的过程

4)音位规划:是指在单词词义识别的基础上,利用沃尼克区保存的音位词典(也称“词汇音位表征库”)去确定各个单词的音位表征。

5)发音规划:是指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依据单词的音位表征形成发音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口腔和声带发出指定的话语,并最终完成言语生成过程 。

 

三、“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和英语教学

1、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中的反馈机制

由图2所示的“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可见,在语声输入端有两条反馈线:一条来自语义辨识模块(我们称之为“内反馈线”),另一条来自话语生成系统的输出,也就是整个言语信号系统的输出(我们称之为“外反馈线”)。内反馈只和言语理解(即“听”)的心理加工过程有关,外反馈则和言语理解以及话语生成(即“听”与“说”)的整个言语加工过程有关。语言的本质是交际。若从这一最根本的功能特点考虑,那么不论是内反馈还是外反馈,都离不开“交际者”(即参与对话的另一方),一旦失去交际方,不仅外反馈要中断,内反馈也要中断。认识到这点,对于外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乃至整个外语教学设计将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因为,上述两种反馈对于语言获得(尤其是外语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先看内反馈:

在语言初学者尚未形成言语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积累的词汇还很少(在其沃尼克言语中枢的词汇音位表征库中还只保存着个别单词的音位特征),更缺乏语法知识,在听到当前的输入语音串并初步完成“语音的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加工环节后,往往难以对当前输入语音串所形成的语块划分是否符合某种规范的语义关系结构模式作出判定,即无法作出正确的语义辨识——对于一种语言的初学者来说,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办呢?由于初学者在这时尚未形成言语表达能力,还难以通过言语要求对方重述一遍,或要求对方就某个词语作出解释,只能依据现场对话情况,利用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手势与体态信息可通过视觉来获取),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音感知与辨析”、“单词识别”和“语块生成”等心理加工环节作出修正(其结果是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块划分加以修正),并最终对当前输入语块划分所确定的语义关系模式作出正确判定,从而完成对当前输入语音串的语义辨识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一种语言的初学者来说,其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是初学者完成语义辨识过程,即真正达到言语理解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而这一切均有赖于内反馈。当语言学习者形成初步言语表达能力以后,由于可以直接通过言语和对方交流、沟通(不一定要依赖手势、体态等信息),这时交际方的言语表达则成为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该种语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仍然有赖于内反馈。

再看外反馈:

整个言语信号系统对语声输入端的还回传入(即外反馈),是为了实现“自我监控功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利用这种功能,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及时发现与纠正自己说话过程中的偶然性错误(包括语音、语法和语义错误);利用这种功能,语言学习者不仅可以将自己当前的话语表达与大脑中保存的经验信息(规范的、正确的表达)相比较,还可以依据当前对话者(即交际者)的声调、语气、手势或体态等信息对自己当前话语表达的适用性、切合性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换句话说,通过外反馈的自我监控功能,不仅可以对语言学习者所说话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的正确性(是否符合规范、正确的表达方式)作出判断,还可对其“语境”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合乎语法的句子若不适合当前的语言环境(例如和上、下文不相吻合),也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而是没有用处的。由此可见,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外反馈是使学习者不仅能学会语音、语法和语义知识,还使学习者有可能掌握语境知识,因而是使语言学习者能真正获得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能力的充分条件。

2、双向言语互动(言语交际)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上面我们论述了“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模型”中的内、外两种反馈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内反馈由于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分析与辨识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是语言初学者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初步言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学习者逐渐由入门到熟练掌握言语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外反馈(它把内反馈包含在内)由于不仅涉及语音、语法和语义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分析与辨识能力,还涉及语境和发音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既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言语理解(即“听”)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话语表达(即“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内外反馈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言语理解(即“听”)和话语表达(即“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因而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以上分析也可看到,要使内外反馈真正成为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须有一个前提——在儿童语言获得模型输入端的语声输入者应是真实的“交际者”(最好是该种语言的熟练掌握者)。

由这样一个真实的“交际者”(如上所述,该“交际者”最好是当前所要学习语言的熟练掌握者)提供语声输入和由一台录音机(或其它数字音视频系统)提供语声输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和语言学习者之间可实现实时双向言语互动,而后者只能对语言学习者单向传送语言资料(尽管是语音、语法和语义都很规范的资料)。正是这一差别,使得上述内外两种反馈在以录音机(或其它数字音视频系统)作语声输入的情况下无法形成,这是任何高质量录音机或数字化音视频系统都不可能成为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根本原因,也是任何高质量录音机(或其它数字音视频系统)永远无法取代真实交际者的根本原因。这就表明,人类要想掌握有声语言,不仅要有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和语言使用者进行对话的环境。也就是说,只有在既能听又能进行对话(言语交际)的情况下,才能学会它。”

3、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于“言语理解与生成模型”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言语交际”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言语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而“自主听”和“自主说”只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言语能力的必要条件

  (2)课堂教学中有两种主要的言语交际形式: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和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

  (3)“自主听”虽不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言语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训练听说能力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仍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而 “自主听”的环境可以由相关的教学资源提供。

  (4)“自主说”虽不是学习语言知识与掌握言语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对训练说话能力仍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仍须给以足够的重视;而 “自主说”的环境可以通过课堂的教学设计来创设。

 

四、改变“聋子英语哑吧英语” 出路何在?

 

1、传统英语教学失败的原因

通过上述基于语觉的语言理解与生成模型,特别是通过该模型的内外反馈机制所揭示的规律——“和真实的交际者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是语言学习者形成与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我们对当前外语教学现状的认真思考,并可从中获得对于外语教学改革非常有益的启示:

    既然“进行实时双向言语互动”(即言语交际)是掌握听、说能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设计(不管是针对初学者水平还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语言学习者)都必须强调“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不是“以语法分析为中心”,也不是“以听力训练为中心”,更不是“以读、写训练为中心”。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前后花了十多年,最终培养出的大多数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没有抓住“以言语交际为中心”,而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或词语讲解),并且实际贯彻的英语教学模式是“讲解型”“演示型”“操练型”“模仿型” “活动型”“游戏型”……。就是缺少“交际型” ;并且偏重读写而忽视听说训练(不论是课堂教学、平时练习或是考试测验皆是如此)。这种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教学模式绝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坚持“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贯彻“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这就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惟一出路!

2、什么是“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

那么,到底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实施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呢?根据我们近年来在若干所学校进行试验所取得的经验,这种模式大体上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引导的师生对话

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新句型均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是课堂上贯彻实施交际型教学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在这种场合,作为交际者之一的教师是语言的熟练掌握者,他能随时纠正学生在交际过程出现的语音语法或语义错误。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个别学生对话,也可以和全班学生一起对话;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要注意抓两头,即既要选择学习好的学生也要选择学习差的学生进行对话:选择前者可以起教学示范作用;选择后者则可以起帮助促进作用。  

  (2)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

俩俩对话的优点是参与度大(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际),缺点则是交际双方都是初学者,往往不能互相纠正彼此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可见,学生的俩俩对话和师生对话各有千秋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让学生扩展听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自主听)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大量扩展听读来有效提高听力,一是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为听力材料提供保证——听力材料既要能与课文密切配合又要内容充实、形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而且每篇课文应至少配合4-5篇这类材料;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堂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读完这些材料。        

  (4)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主说)

让学生先看图(或看动画、看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情景用英语进行口头描述——这是训练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从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角度考虑,这种自主说虽然不如言语交际的效果好,但是对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仍有重要作用。唱英文歌和背格言谚语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主说,适当运用这些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很有好处。

  (5)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组织角色扮演

对于某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或到讲台前用英语进行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并可加深对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适当的角色扮演是实施交际型英语教学的一种好方式;但必须精心组织,切勿过多、过滥,绝不能以活动为中心(纯粹学词语而与言语交际无关的活动最好不搞),否则得不偿失。

 

根据我们的经验,“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 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前面三个(即“师生对话”、“俩俩对话”“扩展听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贯彻落实“以言语交际为中心” ,这三个环节是必须具备、缺一不可的;而其它环节则是可选的。在实施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3、实施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初步效果

    近几年我们主要在小学做试验——坚持运用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结果,一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可达到甚至超过传统教学二、三年级水平,四年级学生的听说能力可达到初中二、三年级水平(一批试验学校分别进行一年和二年以上试验的前測与后測的实验数据证明,按交际型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确实有很显著的效果);  

    从今年开始,我们也将在一些中学和大学生中做这种试验。

4、敢问路在何方?

    由以上分析可见,若要改变“聋子英语、哑吧英语”现象,唯一出路在于实施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为此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1)要为老师们研究出一套实施交际型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方法(即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法),并对试验教师进行培训,使他(她)们切实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否则难以奏效;

  (2)要开发出一套与交际型教学模式相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资源;

  (3)要编写出一套与交际型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供教师用的教学参考资料。

近几年我们在小学进行的试验,主要就是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应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这三个方面我们都已取得较成熟的经验,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开发也接近完成;从现在开始,我们将着手对成人和大学生的英语教学进行研究。我们坚信:针对成人和大学生英语教学的、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完全解决之日,就是“聋子英语、哑吧英语”现象彻底结束之时!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论高效率地掌握英语能力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