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主页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专家评课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广东省佛山市南庄三中 黄文霞

    落笔的最初我想向“跨越式”课题组的专家和老师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是你们不懈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选择这篇课文,最初就是源于对沈从文的崇拜和对民风民俗的热爱。可是,真正把这两堂课上下来,才发现,作为教者,仅有对文本的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把学生真正的调动起来,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思考和奋斗的方向。这是我上完这两堂课上之后最大的感受。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较为客观地审视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首先,在拓展资料的整合上,我自认为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我把拓展资源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云南本地的民风民俗,一类是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第三类是与本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相关的民俗阅读材料。而每一类的使用时机、数量、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类本地的民俗放在“情景导入”之后,开篇即进行拓展,不拘泥于形式,既可加深学生对云南民风民俗的印象,又可激发学生了解云南民风民俗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俗特色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分量不多,且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所需时间不多(3分钟),这时的拓展实际上也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第二类关于其他地区民俗的拓展,放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把局限在云南的视线拉长拉宽,让学生的思维跳出“云南的歌会”的范畴,放眼其他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并为第二课时对“南庄的习俗”的描写埋下伏笔。而第三类的拓展,又分别对应本文的三个描写重点,分成“人物描写的拓展”、“环境描写的拓展”和“场面描写的拓展”,且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示了阅读领悟的重点。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又一改以往多数在学完课文之后才拓展的习惯,变为随段拓展。学生每赏析完毕一个歌唱情景中的重点描写,马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本文段描写重点相关的资源,这样,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每一个拓展资源都分别有三个左右的拓展材料,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其次,我认为这堂课的环节设计也是比较科学的。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着重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等方面来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
    然而,通过这堂课,我看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和教学这篇课文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课堂语言的随意性影响了课堂的美感。这可能是我的硬伤,我要想方设法去改进,争取有所突破。
    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体参与者。”任何有效的参与一定是主体参与。而我在这堂课的设计环节中,忽视了学生的全程参与。主要体现在课件的制作上,应该让学生自己分组收集整理资料,做成PPT文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以及与之相关内容的理解。可是,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虽然有让学生去了解收集各地的民风民俗,但因担心学生的时间不够,仅仅是让他们把文本发送给我,却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分内容地去收集整理资料,并做成PPT文档。白白错失了一次培养学生分工、协作、探究能力的机会,我还是没有转变好教学观念。
    第三、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自然,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
    第四、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读”出意思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今后还要继续加强!
    第五、解读文本的语文韵味不够。作者笔下“诗意的生活”我没能做到也没能让学生做到用诗意的语言来解读,反而有把本来诗意的语言“肢解”的嫌疑了。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不够美。这是我一直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一直想加强完善的地方。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堂课同样可以映照出我的优势和不足,我想,作为教者,对课堂艺术、对人生美好境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跳跃于天地!

2007-7-3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的版本浏览本课件

    

教学设计指导:“跨越式”课题组  陈玲博士  郑良栋博士 袁华莉老师 贺昉老师

E-mail:nzhwx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