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网络而精彩

                              ——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扩展语文学习空间

 

跨入新世纪,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而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称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及重大举措:2000年决定实施“校校通”工程,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2001年启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说到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二十一世纪,离不开计算机,更离不开网络。从专家到小学生,学生乃至每个人都在网络中各取所需。既然网络已经成为学习的工具,那么,它进入课堂必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大家都在探索一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之路,作为语文教师,在跨越式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在经过自己一年实践之后,我切实感受到了网络带给语文课堂的变化,它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而且扩展了语文学习空间,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成为落实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科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优化课堂结构

     

   所谓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在固定时间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结构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收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语文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文、讲语法,学生无可奈何地听讲、做笔记。一篇课文,老师分析得既深入又全面,学生听得虽然明白,却难以举一反三。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只是例子而以,只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工具。我们大可不必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

   参加跨越式课题试验之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尝试着新的探索。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不仅精彩,而且效率高。

 《紫藤萝瀑布》是我进行研究并实践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本篇文章的教学。第一课时侧重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第一课时侧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侧重精读段落。第一课时侧重阅读感悟;第二课时侧重写作训练。

   第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背景理解文章主题;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环节为:速读全文,概括内容,理清结构;阅读背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把握文章主题;默读课文,学习本文写法;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大的课堂容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我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中,文章的背景资料、拓展阅读的文章,都是学生在网上自主阅读。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②学习本文运用修辞方法生动而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紫藤萝瀑布》的写景部分,学习按照顺序写景的方法。

               ②通过细读课文写景部分,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学会适当运用修辞方法。

               ③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②引导学生欣赏语言文字中的美,逐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为跨越式语文课堂模式:导入,自主探究学习本文16段的写景方法,拓展阅读;打写训练,课堂小结。两个课时的安排,重在一课一得,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拓展阅读环节的设置,补充、巩固课内学习内容。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并且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都有收获,这是传统语文课堂很难达到的效果。 网络环境下,跨越式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模式的尝试,使语文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扩展语文学习空间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的目标有了新的界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等,由此可见,教材中的课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在跨越式语文教学模式中,强调拓展阅读环节,而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坚持进行拓展阅读,积少成多,使学生的阅读量至少增加两、三倍。语文的学习在于积累,如此大的阅读量,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阅读的欲望与习惯,使语文的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内的拓展阅读中,学生首先了解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全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事迹、求学经历、情感路程、与弟弟周作人的恩怨等;关于朱自清、冰心、老舍等,学生们都有很深的了解。这方面的拓展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课下继续搜集有关资料进行阅读学习。

        此外,在拓展的文章中,我选择了大量的名著名篇,供学生阅读,仅仅初一一年,我提供给学生的作品中就有朱自清的《春》、《背影》、《匆匆》《绿》;鲁迅的《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等;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君子兰》、《往事》、《笑》等。课内的阅读只是给阅读打开了一扇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一年以来,我的学生阅读了《爱的教育》、《春水》《繁星》、《鲁滨逊漂流记》、《童年》、《昆虫记》、《伊索寓言》,我们每个月进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了每天读书半小时的习惯,学生们结伴去书市购书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部分学生竟然开始了个性化阅读。

    一年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经过研究,跨越式理念、教学模式的优势已经凸现出来,我的实践证明:语文课堂因为网络更加精彩。网络环境的学习,优化了课堂结构,扩展了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