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都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和夸父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甘于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该综合课例中的三位老师紧紧把握两篇课文的共同点,巧妙地提炼精略结合点,课堂上利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一堂别具特色的精略结合课,给中高年级精略结合课型的应用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一、有效地实现了课时目标、课文目标与单元目标的统一


  由于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时已经有目的地把同一主题或同一类型的文章变成一组,所以教师从教学参考用书或者单元导读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但是在精略结合课的教学中,如何将单元目标分解到课文目标中,除了需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外,还需要考虑两篇课文的结合点,并最终确定精略课型的课文目标,并合理有效地分配到不同课时中,形成课时目标。在本课中,三位教师抓住了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结合点,通过女娲和夸父两个神话人物来体会课文。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追求高效。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的识字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教师只是对于其中的重难点部分做适当的强调,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争取了时间。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将重点放在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体会女娲和夸父两个人物形象,合理的板书设计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非常好的引导。在第三课时中,教师通过概念图的方式回顾两篇课文后,并归纳神话人物写作的特点,进而指导学生进行片段创作。有效实现了课时目标、课文目标,并与单元目标保持了统一。


二、注重学法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进入中高年级以后,随着每篇课文篇幅的增长。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序成为了大多数教师的一大困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一处而通全部”的目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带着学生从女娲补天的具体事件中总结归纳出神话故事的“神奇”,进而将该学习方法迁移应用到《夸父追日》的课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句来感悟故事的神奇,体会夸父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这种“由分及总,又由总分”的学法指导方式,将学法迁移不再是“纸上谈兵”,而变得更具有实操性。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恰当定位与应用不同类型的拓展阅读材料


  随着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不断深化与丰富,拓展阅读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中低年级以课文-主题式的拓展阅读很难再满足中高年级的教学需要。如何定位不同类型的拓展阅读材料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坚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原则,因时因需地呈现拓展阅读内容。在三个课时中,拓展阅读具有不同的偏重。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在提出“女娲为什么要补天”的问题后,又追问“天为什么会塌”的问题,并从而引出一篇拓展阅读材料《共工和祝融的战争》,将学生对于故事的学习更加完整和全面,拓展阅读的呈现恰到好处。在第三课时中,教师将拓展阅读与写作训练高效结合。选择的拓展阅读材料有来自西方神话的“普罗米修斯”又有孩子自己的作文,使学生在阅读中既拓宽视野,从中国神话走向世界神话,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身边的同学也能写得好想象的作文,有了榜样的力量。学生有了写作动机。


四、写话指导,循循善诱,阶梯上升


  在跨越式课堂中,中高年级的写话要求从仅仅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转向了注重培养写话技巧和写话方法。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而且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两课的共同写作特点,和学生一起梳理了写人作文的共同框架结构,采用形象的板书展示,为学生的写作搭起框架。随后,教师制作了一个《人物长廊》的图片秀,从神话人物到动画主角,从动物到身边的普通孩子,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取材。在交流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有了动笔创作的激情。表达起来也十分流畅。整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笔动”,解决了“写话难”的问题。

点评人:北师大课题组 汪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