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课前从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中筛选出三个既有层次递进性又建构全文中心的有价值问题。“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像五个角的什么东西”?2、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后来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呢?3、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话相似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跨越式教学理念强调在学生学习任务设计时,给学生一个支架。新课标指出,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三个具启发性问题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第一个问题既简单却又是核心问题的根基问题,埋藏着下一个问题:“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却因画杨桃引发了一场风波。(即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我采取自主研读,汇报解决的方式处理这个环节。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也是学生体会课文蕴意的关键点。我采取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为了缓解难点,我在学生对比朗读之后说发现——进行拓展阅读材料一:神奇的标点符号——再读,读出人物内心世界。第三个问题是全文的核心问题,也是全文学习的高潮点,更是学生体会寓意的着眼点。我结合时机,选用了拓展阅读:作者介绍。特别是岑桑说的这一段短小精悍的话:“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尽管学生也许对最后一句话似懂非懂,但对我学生说:“待你们几年或几十年再回想起这句话,也许就明白了。”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之后,我选取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篇,达到既升华认识又体会两篇文章两位老师形象相似之处及不同之处。最后进入学生表达环节。
    余胜泉博士提出的阅读教学“七个层次”,字词;文意;结构;蕴意;寓意;妙笔;风格。我想自己做来有些生硬,但整堂课学生学得扎实,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