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网络资源  优化阅读教学

广东省古镇镇古一小学        王昌玲

摘 要:跨越式阅读教学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积累与运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如何活用网络资源,发挥好网络资源的平台作用和辅助功能,达到优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动思考,提高阅读功效,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本文就活用网络资源优化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词:阅读教学     跨越式教学     网络资源      语文素养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在这种兴致的驱使下,积极能动地投入学习。”作为学生,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课堂情景中学习,是享受,是高效,是愉悦。而作为跨越式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任务,还要给学生留有拓展阅读和打写时间,就更需要创设这样的课堂情景,有效地向学生输入信息,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内驱力。

网络资源平台中小喇叭、知识窗、资料城、识字通等不同的栏目中有着丰富的内容有课文解读,视频资料、识字认知巩固,相关背景介绍,拓展阅读资料,有关课件等,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生活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思维与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多种学习能力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中,如何活用网络资源,优化阅读教学情境?作为执教者在操作时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会恰到好处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1、通过课前阅读图文并茂的背景资料,再现背景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奠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语文教材对文章的选材是广泛的,作者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当时的背景。有些课文指出的情境或社会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单靠老师介绍,学生很难领会透彻,而且也提不起兴趣。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能克服课堂上的这些不利因素。它能使教学中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事物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特别是历史及国外风土人情等不再难以理解,同时新颖的直观教学课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指导学生学习《2008,北京!》一文时,考虑到学生的阅历的局限,首先让学生观看资料城中关于奥运有关知识的介绍,并侧重于“奥运申办成功后举国上下欢庆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情景解说,让每一个学生从视觉、听觉和内心都强烈地感受着那份欢腾,那份狂热,为后来进入文本的感悟体验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这样的气氛中再配以声请并茂地朗读,“2008,北京!。”一声声呼喊,一次次充满激情的朗诵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仿佛把孩子们带入到北京欢乐的海洋中。还有像《王二小》等文章,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信息,走进文本,这种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们不必拘泥于程序,只要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用我们就可以调整阅读时间,使拓展阅读与课堂阅读相得益彰。

2、利用识字通网络资源,有机地将阅读和识字融合,提高识读能力。

    常规的识字教学是随文识字,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运用方法识记字形,理解课文相机理解字义。这样的识字往往具有局限性,对字意的多样性体会不够深入,字形和字义的融合不够到位,那么在跨越式教学中,我们借助资源中的识一识,辨一辨,猜一猜,读一读能很好地将生字的音形义融合在一起,有词语的积累,有形和义的联系,有生字在不同环境下的运用,学生在资源中自主学习探究,所获得的不仅有识字方法,还有生字的运用。在学生自主识记的环节中,由于资源都是制作者精心挑选设计,内容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如猜一猜中的谜语,读一读的儿歌,加一加减一减的字形变化等对学生的识字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学习起来方便容易,能激发学生兴趣,效率较高。这样学生在认读期间,既巩固了生字,又增大了阅读量,提高了孩子们的识读能力。在打写环节中,我还会设计相应的生字写一句或者一段话的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借助网络资源,创设阅读情境,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情境,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营造阅读情境,这当然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艺术语言来达到,但现代教育技术在情境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视。

跨越式平台的资源丰富,能提供很多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此优化情境教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运用视频、实物演示情境,提供背景,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及语言描述情境等。不管是何种方法再现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让情境能恰到好处地为阅读教学服务,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1)、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台湾黄蝶幽谷的迷人,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出示黄蝶幽谷的图片,配以轻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如身临其境一般,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谈到:黄蝶幽谷真是太美了,你走进那里,漫天都飞着五彩缤纷的蝴蝶,仿佛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堵蝴蝶墙,真不忍心穿过去。真是让人不得不钦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一切,都是情感诱发的结果。我们说,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于是,我让学生在轻缓的音乐中,自己美美地读一读,使学生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也较好地落实了朗读训练。

2)、运用视频、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叙事文章所表现的某种场面,写景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有的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再现当时情境的视频画面一展现,就会让学生获取立体的直观的感受。如在上《鸟岛》一课时,让学生想像六月的鸟岛是怎样的?因为学生没有亲身经历去看过鸟岛,就是预习了解到的也只是概况,那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观看视频,再想像,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会随着视觉和听觉获取到的信息,迅速整合,建构起一幅六月鸟岛热闹的画面,其想像表达都会丰满很多。在学习《桂林山水》时,让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如教学《挑山工》一文时,让学生画一画挑山工的上山路线,再将图片展示,交流。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挑山工上山路程是游人一倍”的原因,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适当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诉真情,进入情境。

4)、提供背景,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背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如: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故事剧生动形象,可借助资源平台中的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角色,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故事发展,从中明白故事内涵,联系生活,启迪心智。

还有像解说,做小导游。如执教《观潮》时,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小组合作制作幻灯片,进行解说、介绍,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把所获得的感知通过解说再次升华。

4、借助网络资源,拓展阅读交流空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千年不变的真理,也道出了多读书的好处。跨越式教学以其丰富的相关资料给学习者带来了阅读的方便,怎样让这些资料变成学生阅读的财富呢?我在处理时采用激励阅读的方式进行。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比一比谁读得文章多;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到的好词好句粘贴下来向别人推荐;选择自己最有收获的文章和同学交流,可以采取小组交流,两两交流,伙伴交流等形式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读有所感,在交流后,把读后收获作为一个打写内容提出来让学生自主打写。不论是什么方式的交流,我们都要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促进,以我的收获增强你的感受,切实拓展阅读的交流空间……

    总之,在语文跨越式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机地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积累与运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技术和课程整合》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语文教育情境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韦志成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李庆民

《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1  张媚芳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吉林

        

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初探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古一小学 王昌玲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跨越式资源平台的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解放兴趣”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各位专家老师共商。其模式是(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二)网络探究,收集信息;(三)整合信息,构建新知;(四)活动交流,评价提升;(五)总结运用,拓展延伸。

 [关键词]    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  加工信息    自主探究  实践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尤其是校园网络的建立和跨越式资源平台的使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乃至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网络信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主要途径,它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解放兴趣”为核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各位专家老师共商。下面以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自由旅行》为例,谈谈构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首要步骤。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却熟视无睹的问题或者是参观、访问、观察、实验等发现问题,也可以利用观看音像资料或者网络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本课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在组织教学《自由旅行》一课时,我设计制作了《自由旅行》网页课件,链接到学校跨越式平台资源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开课伊始让学生进入跨越式平台,打开《自由旅行》,观看《徐霞客》的故事短片,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设问:“作为学生的你们也想饱览人间春色,阅尽大好河山,怎么办呢?”学生们都说上网,看来他们已经明白了网络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很好办法。我趁机告诉他们怎样高效地合理地收集整理信息。

(二)网络探究,收集信息。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其课堂教学活动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为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资源和空间,网络真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能动地探究学习,把学习探究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学生确定了自己所要游览的地点,乘着自由的网络快车在世界各地驰骋欣赏,好不痛快!不过几分钟,各地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战争烽火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激发了学生们去了解探索的欲望,从中获取自己感兴趣和有用的信息收集起来,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保存下来。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感觉,主观上能动地愉悦地接收着网络世界所输入的生动形象的信息,大脑思维十分活跃,记忆力特别好,虽然每个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有所不同,但和他自身相比,比平时要大得多,这样学习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整合信息,合作建构。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善于整理。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生会收集信息,更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使信息得到到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在整合中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形成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组织《自由旅行》的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设计六种开放性的角色让学生选择,围绕着自己的角色去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1、做一个出色的小导游,介绍自己游览的地方;2、当一次王小丫,考考同学们;3、做一名小记者,向全班同学报道你喜欢的地方;4、做一位画家,画一画你去的地方;5、做一名科学家,谈谈你在那里的发现;6、当一次宣传员,为你去的地方写一段广告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同一角色的同学一起讨论合作,分工制作出word或者powerpoint资料,以方便学生的交流。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把网络信息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围绕这一主题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同时也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更需要合作探究,因为学生毕竟对电脑的使用操作和信息的分析整理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相互吸取,扬自己所长,尽自己所能。

  (四)活动交流,评价提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

在活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说、讲、演、画、做等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进行清晰地表述,使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胆量、气质等。而其他同学通过倾听,丰富了自己的见识,同时在评议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评析和辨证思考的能力。这一环节有利于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五)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是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开放中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实际体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自由旅行》总结时,引领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设计了课外实践活动:1、把你认为祖国大好河山美的图片收集下来, powerpoin制作图片展;2、以“旅游”为主题,根据自己的经验,从环境、游客等某一个角度,做一份调查报告。从我班学生的实践活动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制作的图片还给起上了名字“我们的祖国美如画”“江山如此多娇”等,图片展前有序言,后有结束语,还配有图片解说,可谓图文并茂。学生的调查报告包括数字统计、图片说明、文字阐述、有愤怒的疾呼,有热情洋溢的赞颂,有严厉的抨击,有道德的评判,真是有理有据,颇有见地,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尝试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合作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整体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信息技术技术和课程整合》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3]《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与实施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辛继湘。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研究实验方案》,李竹修。

[6]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季春华   小学语文教师20032

[7].《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祝智庭2002(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