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之一)      之二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

石岐杨仙逸小学 刘敏丽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基本上是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分离为几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重点解决识字,中、高年级逐步解决阅读和写作。这样,识字、阅读、作文的不同步,使识字难以联系语言实际,使识字的效果受到影响。而儿童单纯识字,忽视阅读,无法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培养写作能力和自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实现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识字效率

  传统的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教学都是教师把生字出示在黑板上,逐字去教读,教写,释义,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老师教起来感到无味,而且也需要很多时间,一节课40分钟才学6-10个生字。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我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到电脑室上课,让学生在电脑上自己操作学习生字。如教苏教版第一册《识字六》时,我先讲清学习生字的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然后人机互动,让学生在配套的光盘里自学生字的音、形、义,光盘里有每个生字的准确读音、清晰的字形结构分析,有丰富的词组等等,学生戴上耳机,跟着电脑读,跟着电脑写,注意力非常集中,比听老师在黑板前讲兴趣更浓了,很快就掌握了8个生字的音、形、义;接着生生互动,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最后请个别同学全班汇报。通过人机交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整个识字过程只用了十五分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阅读资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态度与学校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关,儿童对自已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但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材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课本中有限的阅读材料难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需要,难以调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根据课文的内容,寻找相关的阅读资料,种类有诗歌、谜语、故事、名人名言、知识小百科等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网页,并配上图片或动画、声音,文字全带上拼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阅读),让学生在电脑上自由选择阅读。如《识字六》,它的主要内容是讲夏夜的星空,于是我找了一些与星空、宇宙有关的资料,诗歌有《天上的街市》、《荧火虫》、《灯和星星》、《北斗星》等,知识小百科有《天上有多少颗星》、《星星会从天上掉下来吗》、《根据位置判断季节》、《星星有的亮有的暗》,谜语有《荧火虫》、《蒲扇》、《星星》,小故事有〈〈牛郎与织女〉〉、〈〈夏天的夜晚〉〉、〈〈冰花〉〉等等。学生阅读的兴趣非常浓厚。这样,学生在十五分钟里就兴趣盎然地阅读了很多课外知识,知识面大大拓宽,而且刚学的生字能在阅读中巩固、理解,并在阅读中认识更多的字。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所以语文素养的高低便综合体现在写作能力上。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目前的状况却是每提起作文,学生就很害怕,总感觉“无话可写”,“不知怎样写”;老师费尽唇舌收效也不大。所以,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课堂教学上的一个薄弱点。那怎样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呢?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让学生学习了生字,阅读了课文和拓展材料后,进行写作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差异,使每个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如《识字六》,学生学习了生字,阅读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后,写作素材就丰富了,我让学生用上本课的生词或拓展阅读中的资料,编一首小诗歌或一个小故事等等,先同桌交流,接着让学生在留言板里输进去,每个同学的作品都在留言板上,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许多学生都写了小诗歌或小故事,有个学生就编了首小诗歌:

小丁丁,

看星星。

看见天上亮晶晶,

问奶奶,什么星?

奶奶说,是繁星。

他又看见亮晶晶,

问爷爷,什么星?

爷爷说,是北斗星。

今夜他们看星真开心。

  这首诗看起简单,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称得上是一个“小诗人”了。正因为在充分的阅读、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拓宽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就提高了。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识字后阅读,阅读后写作,又在阅读、写作中识字,即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整体提高,逐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