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    源智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堂教学是落实三维目标的主渠道。可上一节高实效的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各具性格、层次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往往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而探究学生的注意心理特征,恰恰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下,相当一部分教师死守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下来,虽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听得淡然无味,如此教学怎么会有效果呢?因此,我以中外教学史上源远流长的
乐学思想为指导,以心理学的原理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注意的心理规律,让三维目标得以落实,从而令课堂的实效得以提高。

 

一、对教堂实效的理解

)高实效的课堂定义

所谓教学实效,是在标准的时间里(通常一节课40分钟),我们的教学要争取最大的产出。实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实效,这课堂教学就上不下去,新教育就肯定搞不成功。所以要把实效意识提上来,要堂而皇之追求一节课一堂课的实效,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斯特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为变化不是由药物或疲劳引起的。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导致差生的成绩一再滑坡。
    当教师传递信息时,他们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信息;当教师讲课时,他们也不应该想当然认为,学生已经学会某些东西,或者正在学会某些东西。讲述不是教学,讲座不是教学。教学不光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而且关系到教学思想、教学形象、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害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只有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轻松地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年龄小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认真的讲解和解释,然后在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概念。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一些事实,记住一首诗,他可能根本不理解诗里的寓意,也不理解诗的语气和目的 。当理解或者有意义学习发生时,才可以说学习的条件完全满足了。有意义学习是高实效的课堂必不可少的对应物 。可以通过“用脑”策略促使两者之间的相互激发。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兴趣和刺激思维,这样,大脑就开始分析,使用,转换,吸收,解决问题,设计问题,处理呈现的教材。
     有时候,虽然“用脑”条件得到满足,但学生仍然很少学到教师所教的全部内容或任何内容,因为学生要构建自己的现实世界和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优秀教师会考虑这个问题。使学生想要学习是一个最难实现的目标。
     总之,高实效的课堂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大脑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高实效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影响课堂实效的因素

1)不能维持课堂纪律
     课堂秩序混乱是低效教学的首要表现形式。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有能力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防止和克服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学校领导眼里,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一个最起码的上课要求。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课堂纪律问题。当学生在听讲,思考,想像和书写的时候,课堂确实应该保持安静。如果出现喧闹声,说明个别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对学习缺乏内在的兴趣。可是,当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做实验,或者相互探讨作业的时候,某些学生出于好奇的心理和新鲜的感觉,也许比平时喧闹一些 ,难免发出一些叽叽喳喳的声音。正是在这种所谓的“吵闹”环境中,学生吸取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强调课堂安静,只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此时,教师应该考虑的是,采取何种 策略才能避免过分的喧闹,譬如,采取轻声关照或小声点名的方法,让某些大声说话的学生安静下来。
    (2)不能正确对待学生
    有些教师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学生。他们或者将学生视为不懂事的小孩子,或者粗暴地训斥学生,或者用屈尊的口吻对学生说话,等等。这种反常现象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不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
      有时候,教师的意图和出发点是对头的,但是,教学安排和课堂管理方法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4)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
      教师是否掌握所教的语文知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备课。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5)没有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
     教学是一项有规律的、充满艺术的工作。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学者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透彻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的传授是一回事,学生的学习又是另一 回事。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存在一个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如何接受知识的问题。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他还必须具备新的教学观,即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高语文课堂实效
    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心理,创设高效课堂

心理学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极容易分散的,而且带有很大的情绪色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却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节奏上下点功夫,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以致注意力高度集中。
    1 、巧剪精裁,引起有意注意。
    老师应对教学内容巧妙剪裁,舍得割爱。如今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的影响,老师们不敢剪裁,不忍割爱,对课文仍存在段段讲读,句句分析的现象。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反而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我这样问学生:
太空生活有哪些趣事呢?然后让学生选择最有趣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有趣?学生读后,与同学交流。当学生汇报时,提到课文重点时,我就侧重引导,突出重点;当学生说到与中心无关的,我坚持点到为止,详略得当。这样把教学内容巧剪精裁,使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对学习任务有了深刻的认识,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
    2 角色变换,创设有意注意

根据儿童心理学特征,孩子的注意力将会在上课后的10分钟开始转移,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克服“一讲到底”的模式,让孩子作为听众、读者的角色能够不断地得以转换。例如教学《“红领巾”真好》一课中,学完一二节后,我问:“如果你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你会在森林作什么?”适时地让学生把角色进行转换。顿时,课室好似飞来了40多只小鸟,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注意力也集中到课堂上来,课堂的效果自然佳。

3、张驰结合,保持有意注意
   
老师在教学时,一定都会发现:当窗外走过一个人或飞来一只小鸟时,正在听课的学生们会被这些偶然的因素所吸引,不约而同地往外看。这就说明了引起了有意注意,如果没有加以维持,同样容易转移。因此,我总是在引起他们有意注意的同时,结合其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动口去学习。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前,我在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几粒杨梅。上课时,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嗅,最后还亲口尝尝杨梅的味道,感受下生熟杨梅不同的味道。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的同时,注意力有张有驰,始终保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减少了外来刺激的诱导。

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心理,创设高效课堂  
   
教学活动是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的。如果只有有意注意,必然容易使人感到乏味、疲劳,投入的程度就不高。只有这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无意注意这一条件,切实利用两种注意的转换。
    例如,在《三个儿子》一课的生字教学中,学到
聪明一词时。我问学生:你们都想做个聪明的孩子,是不是?学生回答:是。此时,注意力存在分散现象。紧接着,我问:可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不聪明呢?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发了。有的说: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很聪明。有的说:吃得好就聪明。听了学生不同的说法,我又说:这些说法不科学,一个人除非在生理上有毛病,不然就可以变得很聪明,关键是会不会使用四件宝。这样一讲,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了有意注意。你们想知道哪四件宝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我又讲:第一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学生马上猜出是眼睛。第二件宝--左一片,右一片,隔着两头不相见。”“耳朵。”“第三件宝--红门儿,一打开,里面躲着红孩儿。”“嘴巴!”“第四件宝--小桃子,红通通,扑通扑通想问题……”没等我说完,学生便抢着回答:心!在猜谜中,学生的无意注意转换成有意注意,并高度集中了。随势我在田字格里写出字,又在字右边分步写上      ,学生立刻看到一个字,记住了字形。这时再告诉学生这四件宝要日日用,月月用,方会变聪明了。教学中我没有讲大道理,但一个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爱学,这样效果当然就比较好了。
   
实践证明,两种注意的合理转换,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列的求知欲和从获得知识中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而且使他们的整个智能活动处于高效率状态。

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高效课堂
   
学生的注意力并非始终由老师所牵引,它随时接受着困难、挫折的考验。这些干扰和阻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战胜。所以,老师必须做好注意力的强化工作,使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去排除干扰。
    1 、强调学习目的性,组织注意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说:
注意,请注意了……”却忽略了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内容。我们应把注意的内容,如注意听讲、请注意看板书、请注意这个问题等等,具体地告诉学生。又如《四个太阳》一课,我预备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太阳的方法学习其余的三个太阳。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太阳前便告诉他们:学的时候要注意我们是怎样学的,等下再把方法用到小组自学中。这样,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组织自己的注意力,认真学习。
    2 、养成良好习惯,发展注意
   老师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学生听到熟悉的歌声,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来;当学生听到广播操的音乐,动作就会随之开始,随之停止
……学生们会随音乐节拍去唱,会随音乐节拍去做,这就要注意力集中,才能协调一致。因此,我常通过一些活动来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不分心。譬如活动课时,我开展这样一活动:全班学生分成 10 组,每组 5 人,一个喊口令,其余 4 听口令,并做出与口令相反动作。这就要求听口令的同学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就会做错。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注意力自然得到强化。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保证

有人曾经分析了教师管理学生和形成学生理想行为的各种策略和手法。他们从中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早在1958年,斯坦斯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和提高基本技能的话,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自尊心高的学生很可能对学习充满信心,热情地迎接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缺乏自尊心的学生对自己获得学习成功不抱信心 ,极力避免学习方面失败。在他们看来,不去尝试就不会导致学习的失败,没有出现学习方面的失败就不会产生耻辱感。可惜的是,过去没有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使得广大教师认识到这一点。

在当今的学校环境中,讨人喜欢和受人重视是学生的首要需求。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促进困难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注意力长久投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许多学校的课堂经验表明,如果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面带微笑,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善于利用各种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那么在管理学生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

 

让学生的注意力达高度的集中,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难发现,做每件事情时,当孩子发现自己是主角时,他的注意力将会高度集中,并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做好这件事.同样地,根据孩子的这样的心理特征, 我们应该时刻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自主学习是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阅读是吸收,也需要倾吐。顾振彪先生曾将此比作吃饭,吃饭是吸收,但必须分泌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这种主动性。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再如,学生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的不同,视点、看法也不相同,要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注意心理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教师应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教学过程,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愉快,教学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3、《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研究》  现代语文教育网 华东师范大学   王斌华

4、《语觉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   何克抗

5、《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  白学军

6、《儿童注意思维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   汪安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