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写作要从写话抓起

罗倩雯

广州市荔湾区文昌小学

 

    写作一直以来是困扰学生和老师的老大难问题。一谈起写作学生叹气、老师摇头。高年级的老师感觉学生写作水平停步不前;中年级的老师感觉学生写作举步唯艰;只有低年级的老师还能暗自窃喜。学生写作难,究竟难在哪儿?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实际上就是选材与表达的问题。要解决好选材与表达这两大难题,学生必须有三大写作储备:一是“源于生活的素材储备”;二是“丰富的词汇储备”;三是“表达方式的储备”。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把这三大储备做好了,那写作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但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做出类似的具体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光靠高年级的老师进行写作指导显然是不足够的。假如中、低年级的老师能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储备,为学生铸造一条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那么写作将不再是困扰学生的难题,而将真正成为学生抒发内心感受的工具。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这三大储备呢?笔者从二年级的写话指导入手,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积累生活,拓展知识,储备素材。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和作者的生活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阅历浅,知识贫乏,很难写出好文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不仅给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写作信息,而且可以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充分调动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文章写得更充实,更准确,更生动,更优美。二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浅薄,知识面狭窄,更没有积累素材的意识,但他们有的是学习的热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苦”的精神。只要教师适时引导、巧加点拨,学生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素材的储备中去。笔者尝试以两种方式指导学生储备素材:一是以日记积累生活。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写日记,学生兴头很大。趁着他们这股新鲜劲儿,我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天写日记。每天留心观察学校里发生的事或上学、放学路上的见闻,回到家里闭上眼睛想一想,把最先想到的事及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学生坚持每天这样做,久而久之就成了“有心人”,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二是以课外阅读拓展知识。课外阅读是很好的积累素材和兴趣的方法。按照大语文的观念,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文章是相对少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如果不是加强课外阅读,那我们依然是在充当井底之蛙。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课外信息的摄入量。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可能他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又可以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因为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感知他们身边以外的世界,而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网络化的跨越式教学试验班,借助跨越式实验平台的优势,我在每节语文课上都预留了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在课后我尝试布置带星星的作业,与学生共同计划,阅读哪些方面的书,每周读什么,每月读什么,每期、每年的阅读量是多少。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之后,又要求分组交换各自的书籍,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这样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路。除了各类书籍外,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看、听、读,也是很重要的另类阅读,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全球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发生的最新信息。有人以新闻引路积累素材,带动写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点很是值得我们借鉴。下学期我们班的学生每天都有个很特别的家庭作业——看《新闻联播》,第二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讲新闻给同学们听,利用开“新闻发布会”、“课前三句话新闻提要”竞赛等方式进行。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让学生既获得写作材料,又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摘录写话,储备词汇。

    学生写作文经常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这主要是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要学生写出文笔生动、惟妙惟肖的文章就必须先往他们的肚子里灌墨水,引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生既然已经开展了丰富的课外阅读,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在读的基础上学会“赏”。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句、段的理解能力还不够,但要他们学会欣赏类似“甜美的歌声”、“飞快地行驶”这样的偏正式的名词、动词短语还是可以的。我尝试让学生开设词语摘录本,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喜欢的词语摘录下来,并选择其中的词语写一两句话,利用“我的词语仓库”竞赛的形式进行,相信坚持下去,学生的词汇量及语言运用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三、读写结合,储备表达方式。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阅读不但能丰富知识与词汇,更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写作离不开范本。从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仿写仍然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练习写话的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还不怎么喜爱写话的学生来说,“扶着走”会更适合他们。找到的范本,应该大都是课文,在我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一些写作知识,有意识地分析一些写作特点,有目的地进行一些语段训练。语段训练有利于学生把作文难点各个击破,化整为零,变困难为容易。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即使是不会写文章的学生,也可以从语段训练开始起步。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辅导连一句话也不会写的学生,结果也彻底转变过来了,用的就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写作比较容易的片段,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体验成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在每课的第二课时都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凡是遇到在表达上有一定特点的文章就引导学生去仿。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作者在介绍每一块石头时都使用了“总——分”的表达方式。课堂上我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品读,找出每一段的共同点。然后激发学生思维,想象黄山还有哪些奇形怪状的岩石,仿照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写写自己想象的石头。又如《假如》一课,每一小节的句式都基本相同。我就引导学生先想想还有哪些地方、哪些人需要我们帮助,然后仿照课文的句式写一首《假如2》。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每一课的训练点,把课堂随笔落到实处,假以时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四、分层指导,适时鼓励。

    要指导学生做好上述三大储备,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发地投入到写作储备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分层定标,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个学期,每逢周二、周五,学生就会把自己的词语积累本和日记本带回来给我看。凡是有进行词语积累的,不管做得多不多,做得好不好,我都给他们奖励一颗星,其中能坚持每天做或做得比较好的奖励两颗星,并在语文园地中展示。对日记的批改也一样。以鼓励为主,对于做得不是很好的就指导方法,让他们模仿做得好的同学去做。起初我只是要求几个学有余力的孩子做,没想到许多孩子都自发地加入了,而且不少孩子坚持每周都做,越做越好。学期末开家长会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把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日记输入电脑,我把它们编辑成了我们班的第一本班刊——《行星文摘》。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都感到自豪,成功的喜悦难以言表。总之,我们对学生写作储备的点评是以欣赏的心态、激励的心态、启发的心态完成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是储备之后的快乐,留给学生的是一定是美妙的记忆。

 

 

语文阅读“合作探究式”课型的实践与思考

文昌小学   罗倩雯

 

一、“合作探究式”课型的提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这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讨论总结,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提出“合作探究式”课型,其目的就在于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师生之间共同合作探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探究”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够引发或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也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资料,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合作”要求教师构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间的互动,鼓励独立思考与集体争论,提倡学生相互评价。在学习中,合作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

 

二、“合作探究式”课型的操作

“合作探究式”课型的一般操作流程:

 

 

即:(1)学习主题的指导与讨论;(2)信息资源的提供与采集;(3)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实践;(4)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每一堂课都应该包含这四个流程,但根据不同的课文,处理的重点可以不同。下面举例说明。

1)学习主题的指导与讨论

    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我认为教师对课文学习主题的设定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开放性;面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挖掘课文的文化与审美内涵以及情感内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注意学习主题的难度与层次性。

如二年级的《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①泼水节的由来

②傣族的民族风情

③周恩来的生平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题目进行探究,可以在课堂上借助“跨越式”资源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在第二节课上,学生便可以在3-4人的学习小组内交流所查找的资料,并通过剪贴,把资料整理成简单的学习小报,作集体展示。

又如六年级的《草船借箭》,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讨论课文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互相质疑,互为补充,我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最后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梳理为了下列几个题目:

①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生平及性格特点。

②“草船借箭”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天气情况。

③草船的设计及行驶路线。

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确定这几个探究课题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24人组成小组,自由选择课题,一起查资料,一起探究问题,不断讨论和互相交流。将探究的结果制成powerpoint或学习小报,也可以写成小文章。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课上展示。 有了自己讨论出来的研究课题,有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对《草船借箭》这一课的学习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2)信息资源的提供与采集

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提供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可以上网,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跑书店,等等。但对于网络试验班的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上网搜集资料。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等。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检索服务功能,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完成探究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应的信息,以便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学习质量。如果可以的话,也要求教师积极地为校园网提供教学资料,建设学科资料库。

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是跨越式学习研究的实验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网络教室中使用配套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别看他们现在只是二年级的学生,对于上网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已比较熟练。他们会把自己检索到的信息发送到班级公共邮箱里,在小组学习时间里从邮箱中调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与同学交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最感到困惑的是小组学习时如何对小组成员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他们需要老师不时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我要求学生把内容相近的信息删去,只保留一份;把内容不同的信息粘贴在一起。最终保留下来的一个文档,就是该小组的学习成果。老师会把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放到公共磁盘上,供各小组浏览。

3)合作活动的组织与实践

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倡课堂学习的活动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陈述、讨论、辩论等。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如果教师乐于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小学生自律性不强,精神容易分散,在小组学习交流的时候经常出现个别学生游离与小组之外或打打闹闹不按要求学习等情况。为了保证合作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必须向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及小组交流的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一定要分工明确,有主持人、操作人、记录、发言人等,各负其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的功效。学生在交流时要求: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学习结果;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修正和补充;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交流的方式有:比较补充式——就是在由小组指定的学生作中心发言后,其他的同学作将别人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学习结果作比较,互相补充、摄取。辩论式——由组长负责,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争辩比较,从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质疑式——组内的问题解决不了,向外组提出问题,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积极有效的小组学习,把学生的个体、小组、群体三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成一个整体,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协助精神强,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群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而是显得很随便。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只追究形式,花样翻新,而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 

4)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展示

“合作探究式”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也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因此,在传统的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应当加强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比如对于单元学习成绩的评定,除了单元测试的成绩外,还要计算“展示课”上的小组发言、展示的得分,计算活动课(如表演课本剧)的加分,计算提问、讨论、陈述的得分,计算小组合作程度的加分。小学生探究的深度比较有限,展示的水平也不会很高。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发掘每一个小组展示的闪光点,比较每次展示的进步之处,给每个小组指明改进的方向。

 

三、“合作探究式”课型的反思

()、分组要科学、形式要灵活

小组学习是“合作探究式”课型的核心,分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合作探究以3—6人为宜,且不同特质的人都要有,可以有大小组之分。教师在分组时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尽量协调各组的水平,不要出现过于强势或弱势的小组。只有各组水平相当,小组的竞争才会激烈,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地激发。分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各组学习情况的差异或学习任务的不同及时对各小组进行调整。如在进行“课外识字”的探究学习时,我把学生按居住地的不同分成了六个小组,把居住地临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里,让他们在放学的途中通过认路牌、商店名字、车站牌、超市里的商品名等进行识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二)、确定合作探究的时机

  合作探究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全部。语文阅读的教学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合作探究。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来,或者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略加思索就可以得出答案,就不需要合作探究了。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合作过频,就会使得其反,且流于形式。

我认为,合作探究应在下列情况下进行: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要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低年级积累识字方法、中高年级积累修改病句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时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又如五年级《鲸》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这就应该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初步感知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说明事物的方法。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要进行合作探究。如六年级的《草船借箭》、《詹天佑》等课文,学生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等内容都有一定困难,合作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每个小组中的弱势学生是最容易被小组冷落的对象,教师在指导小组分工是要明确要求每个小组都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必须每个组员都要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对于又困难的同学,大家要热情帮助,共同解决困难。教师也要适时介入小组探究活动,感怀和帮助弱势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并及时表扬团结协作的小组。

 

【参考资料】

1.何克抗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

3.于建坤《新教材引发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