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验证新教材 超越新教材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教一套语文教材,实际上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材,就是不把语文课本等同于语文教材,语文课本仅仅是核心教材,语文教材应该是与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的总和,是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文本和非文本的、学校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一年来,我们与时俱进,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力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期望。

一、不断学习,理解新教材。
  从2002年6月起,我们一年级老师就已经开始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校、区、市、省级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宽"的特点。
  "新",指的是教材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理念;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适合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教材内容上。改变了教材陈旧的面貌,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具有全球意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和平等;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实",指的是教材一方面有助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渐学会学习;一方面在编排上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实用;另一方面在语言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规范、生动。
  "活",指的是教材内容活。教师要活用教材,允许对教材进行调整甚至是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和要求上有弹性,不编满,不要求过死,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教材形式活。从有利于学生学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使教材真正成为"学本",成为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学本。
  "宽",指的是课程的内容宽。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所有的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二是指教育、教学的渠道宽。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渠道。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特别是重视并加强对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开发和实施指导。

二、勇于实践,验证新教材。
  在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新教材。
  1、不同老师上同一个内容。
  不同的老师上同一个内容,分为两种上法:一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老师们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法,上同一课书,然后对不同的效果进行比较。例如:黄晖老师和陈卓毅老师同上的《ao ou iu》,张红老师和陈卓毅老师同上的《小小的船》,还有陈卓毅、黄晖、庄琳老师同上的《ie ǖe er》。另一种是不同老师在不同的标准下,上同一节课的比较。例如:张红老师在新课标理念下上了<<两只小狮子>>一课,课后大家拿出以前李永莉老师在教学大纲理念指导下上过的这一节录象课进行比较分析,看看两节课的区别在哪里。

  2、同一个老师上不同的内容。
  我们学校的庄琳老师,近三年连续任教一年级。正好经历了人教版三套实验教材的使用。第一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二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还有一套就是现在这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简称为第一套教材、第二套教材、现行教材。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比较:
  (1) 学教育不同
  第二套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课文""复习""口语交际"五个部分,比第一套教材减少了内容,增加了口语训练。现行教材则更加灵活,还增加了读书写字姿势的教育。在教学时教师就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入学的常规教育,并进行初步的口语训练。
  (2) 汉语拼音不同
  第二套教材根据修订后大纲的精神,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由17课减少到14课。声母中呼读音的形式取消了,直呼音节的内容删掉了;增加了儿歌,增设了复习,以增加趣味性,减轻负担。如:b的下面有b-o,d的下面有d-e。以往,有的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编排,于是把呼读音当作音节去拼;有的老师知道是呼读音形式,于是在发音方法上花了很多时间,取消呼读音以后,只要求声母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可以了。现行教材则把"Y、W""yi wu yu"提前到单韵母部分来教,让学生可通过对比区别记认。现行教材还在拼音部分加上看图认字,拼读儿歌。原来的"基础训练"改名为"复习"和"语文园地"。以前拼音部分只有"总复习",现在拼音部分是分四个阶段进行复习。
  (3) 识字、写字不同
  第一套教材中只有"要写的字",第二套教材除了有"要写的字",还有要认的字,就拿第一册来说,第二套教材要求学会的字有140个,会认的字160个。现行教材则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字,会写100个字。第二套教材要求会写的字有独体字,有合体字。但现行教材从独体字入手,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并力求使每次写的字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再现的字,便于学生感悟,也便于教师指导。
另外现行教材的识字课没有采用以前集中编排识字课的做法,例如第二册,是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这8课识字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内容均贴近每一组的专题,便于整合。
  (4)阅读不同
  第二套教材体裁比第一套教材更加丰富,有古诗、儿歌、谜语、童话、故事、散文等。内容丰富多彩,有热爱祖国的,有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有认识自然的等等。而现行教材则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内容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课文内容更加丰富,色彩丰富,图片精美丰富,体裁更多样。
  (5)课后练习不同
  第二套教材比第一套教材在练习方面作了较大改进,每课3至4题大部分是读、背、写字方面的练习,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理解内容方面的题目大为减少。另外,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配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连一连、画一画、找一找、唱一唱、演一演的题目。现行教材在叙述时特别注意以同伴的口味叙述,非常亲切、自然。每个园地还设"展示台""我的发现"等,以及变被动为主动的"我会读""我会认"等。
(6)口语交际不同
  第一套教材称口语交际为"听话、说话",第二套教材和现行教材都叫"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的设计既联系课文,又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利于达到互相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我们就是这样在新旧对比中,在横向对比、纵向对比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教材不再是单一的学习资源,而课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优美、情理丰富的教材是学生进入学习范围的引子,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学生,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学习空间。


三、努力创新,超越新教材。
  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我们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重组教材。我们不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着重研究教材的开发。本学年,我们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东山区教育局合作进行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实验研究,在一年级开展《小学低年级跨越式创新发展试验研究》。该试验以语文学科作切入口,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和标准及何克抗教授的"语觉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用教材,扩大识字量和阅读量,提前进行写作训练,实现信息环境下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教学跨越式发展。
  1、课内外结合,扩大识字量
  首先是课内情趣化。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因素。在刚入学的学生开始教学拼音时,老师们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入"拼音乐园"自主探究地学习,同学们看着荧屏上的拼音和插图,戴上耳机听读,跟读,老师巡视检查发音,适当示范点拨。还根据拼音的音和形让学生编顺口溜、编儿歌和说字词的训练,老师在电脑上输入学生说出的字词,再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在语言实践中扩大识字量。将网络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活用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达到跨越式的发展。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识字规律,采用熟字换偏旁、生字笔画加减法、联想、猜字谜、编儿歌、编顺口溜,一字引多字等方法,扩大学生的认字量。如学习《比尾巴》中教学"猴""鸭"的生字时,黄晖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带反犬旁和鸟字旁的字,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展示出:狐狸、狗、狮、猪、狼、鸡、鸦、鹅、鹰、鹦鹉、鹂等生字。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想一想发现什么。一些学生发现了这些偏旁的字都是与动物有关,还有的发现了反犬旁的字表示走兽,鸟字旁的字表示飞禽。我们还重视抓课堂实效,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学生愉快地识字。如:猜字谜。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字谜帮助记忆。例如:"一点一横梁,梁下开小窗,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是什么字(高),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读了。一开始时老师讲,时间一长,在课堂上渗透了这种做法后,就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去编字谜。
  庄琳老师的《春天在哪里》,设计了四个大的教学环节:一是巧用词语卡片,让学生自主交流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二是创设情境由春姑娘引出有关春天的儿歌、古诗、散文、视频等阅读资料,给学生提供积累素材和开阔视野的空间;三是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和素材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说,小组说、找好朋友说、同位说,并把自己想说的以各种形式向大家汇报。四是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把感受和体会写下来,通过留言板向大家交流。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实际练习,使学生学会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应如何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重点。
  我们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窗口,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间超越教材原有内容,达到质与量的跨越。
其次是课堂生活化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认字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如课文《菜园里》,庄琳老师课前让学生到菜场观察蔬菜,看看标牌上蔬菜的名称。课堂上,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由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原来"豆角像一根绳子","西红柿是红色的,味道酸酸的,很有营养。"……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

  2、补充资源,增加阅读量
  我们凭借教材,寻找与教材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儿歌、故事、寓言等,拓展阅读,增加信息量。
  在实验中,教师们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把握好"一个中心--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二个基本点--优质的资源和创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支持;五个环节--扩、打、留、篇、思,通过各种途径,选择与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采用了"三结合,一开发"的办法逐步建立起资源丰富的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一结合"就是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例如,一年级老师和二年级老师相结合,按照语文资源库建设指南给每位语文老师分派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应完成自己承担的资源建设。"二结合"购买与自制相结合;"三结合"主管行政与实验教师相结合,由于语文教师本身的工作量较大,而寻找大量的资源必须要花许多的时间,因此我们学校领导与实验教师一道同甘苦,排困难,帮助老师共同完成资源库的建设。为此,我校主管本课题的行政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在学校或在家里上网查找资料,上书店购买资源,这样给实验老师增添了信心。在学校校长和主管行政的关心、帮助下,老师们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另一方面,就是"一开发",即积极开发和应用网上教学资源。网上资源丰富,但对实验专题和学生的适应性较差,实验教师和电教老师获得网上资源后,不是拿来就用,而是对这些资源加以改造利用,使之与教学设计和学生年龄特点更相符合,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资源库。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我校现已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由于我们注重每堂课在网络上提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精神、为习作打好基础。

  3、拓宽空间,激发创造力。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已列入课程。电脑对于儿童有无穷的魅力,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是进入界面屏幕上获取信息的"门票"。为此,在开学初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我们同步运用拼音输入法教学生在电脑上打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能够打出词、句、短诗,为打字表达铺设了道路。如:学习《小小的船》,学生熟读了课文后,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有关描写月亮的几首儿歌,同学们通过阅读不但对描写的事物体会得更加深刻,而且扩大了词汇量,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有感而发,在电脑上进行了打字表达:"我想飞到月亮上,跟小白兔交谈。""我想坐上月亮船去观看迷人的夜空。"等等。
  又如: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王洁华老师请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来帮助理解课文,这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向王老师提出:"老师,课文里只有小燕子、麻雀、小黄莺三个角色,我们小组四个人怎么分啊?"于是王老师提议他们自己设计增加多一个小动物的角色,他们似懂非懂的答应了。
  这个小组上台表演了,其中的三个同学分别生动地表演了课文里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对白与动作,提出了春雨是红色、春雨是绿色、春雨是黄色的观点。轮到小组里的第四个同学,他是班里有名的小演员,他的表演大方、生动,常常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看着同组的小朋友抢去了所有角色的对白,他急了,挠挠脑袋,忽然蹦出一句:"你们都不对,春雨应该是白色的。你不看见雨总是从厚厚的白云上飘下来的吗?"
  同组的同学愣了一下,但马上被他入情入景的表情感染了,不甘示弱地反驳:"你的也不对,我觉得春雨应该是透明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王老师因势利导地把问题抛向全体同学:"台上这几只善于动脑筋的小鸟都有自己的理由,那在座的小鸟们,你们又认为呢?"
  "我认为春雨是透明的,因为雨就是水滴下来,水是透明的,所以雨是透明的。"
  "但水落下来时,会沾到灰尘,而且我们能看到雨像细线那样子,所以雨也不是完全透明的。"
  "你们说得都对,也都不对,春雨让花变红了,草更绿了,我们还能看见很多很多的颜色,所以春雨应该是五颜六色的。"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谁都想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而且据理力争,他们反应之快与创造性之强是老师所始料不及的,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要给出一个平台、指向一条可行的道路,学生的发展空间真令人诧异。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教学不是寻求教材的唯一答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善于发挖教材中的可创造因素,提供给孩子一个创造与思维的舞台,相信孩子思维的火花处处皆是。


  开展实验以来,我们将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语文学科教学中,一年级在侧重识字教学的同时、适当补充阅读、并提前进行写作的训练。大力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行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创设语言训练的情景,拓展学生的识字、阅读和写作,初步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改实验研究中,确立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