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八岁中国儿童“能读会写”目标的创新探索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四结合”试验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南头小学)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1年6月

深圳市南头小学自20009月开始,在一年级四个班中开展了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教育试验”的创新识字教育试验,其中的两个班同时也是全国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的试验班。创新识字教学试验班采用郭思乐教授主编的教材,试验老师们在先进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在郭思乐教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教学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生本)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试验自开始至今,前后仅九个月的时间,已取得令人振奋的效果,而其中的两个“四结合”试验班的试验成绩更为显著。下面我们将对这个试验的概况及若干成功的经验作一个初步的总结,以期获得对教学改革的一些启示。

一、试验的概况及效果

深圳南头小学一年级试验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时(20011月)完成了746个生字的学习,第二学期的生字总量是1120个,时至20015月中旬已完成790多个生字的学习。至一年级学年结束时,试验班的小学生可完成近1900字的识字量。有些试验班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还将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结合在随文识字教学中,对某些生字进行偏旁部首的更换,使一个生字的学习扩展成三个或五个生字的学习,如此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识字量远不止教材中的1900字。学生的识字量扩大后,可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对童话、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的经常性阅读活动,将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物密切结合起来,并采用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童话和看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阅读能力。经过8个月的识字、阅读训练,实验班的学生现在均可顺利阅读一般的文字材料。

在进行识字教学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老师们引导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写作表达。起初,老师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用电脑打出字数不限的读后感(一两句话也可以)。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此种方式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远远超出老师们的预料。学生由最初写出的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人均每天可完成100300字的写作练习,其中优秀的学生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可喜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完成的,并不是在老师硬性安排下被迫上交的作业。学生的习作语句通顺,能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真实感人,并且能较正确地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令人欣喜的是,试验班中的某些优秀学生可完成近千字的日常习作,并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要特别提到的是,试验班中有一位不到七岁的小学生自己还能改写《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现已改写了五回,共计9500多字。后来,老师对学生的电脑打字写作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使学生的写作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例如,在学习了课文的童话故事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自由选题,使孩子们从童话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出发进行思考和写作,将原来的故事情节进行扩展,或将原来的童话故事进行创新的改编。在老师的这种引导下,孩子们写出的小故事紧扣主题,妙趣横生,引人发笑。尤其可喜的是,这类小故事的创作并不仅仅限于试验班里的一两个小朋友,而是大部分学生都有出色的表现(见课件光盘中的学生作品)。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四个试验班中,参加了“四结合”试验的班,其效果要大大优于没有参加“四结合”试验的班。四个试验班中,参加了“四结合”试验的两个班,由于使用了结合音、形编码的认知码输入法,在学生打字输入的过程中既减轻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有效地解决了一年级学生用手写汉字表达思想的困难,由于认知码是一种音形结合且符合国家语委汉字部件规范的输入方法,因此在学生进行打字输入的同时可帮助学生对生字的识别和记忆。同时,“四结合”试验班的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可直接借助网络资源扩大阅读知识面,在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之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阅读材料。与此同时,计算机提供的即时反馈功能,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激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坚持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是试验成功的前提

1、以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试验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上述试验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郭思乐教授以生为本理念)的教育思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共事合作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南头小学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这种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才能取得以上所述的成绩,使学习者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生本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培养、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快乐的行为,并时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种生本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教学,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根本改观。

2、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

生本教育观念具有其优点,同时也应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从试验班所取得的成绩中看到,老师的主导地位在试验中不容忽视,没有老师合理的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适时的鼓励和激励,学生不可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

在试验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在进行教学前,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教材的要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者的特征(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能力等)进行分析,这是任何教学过程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很好的分析了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朝向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才能减少盲目性。同样,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学习者的特征,我们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才能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准备和选取。上课前,老师要事先设计制作好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引发儿童持久注意的教学课件。在孩子们使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之前,老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将那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网站提供给孩子们。这种做法即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网站查阅资料的兴趣,又可保护孩子们不受不健康网站的危害。

第三,老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对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孩子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他们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这即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而孩子们将思考后的个人想法以短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之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必将加强。因此,老师的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四,老师充分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老师们根据汉字的音、形、意的特点,引发孩子们根据字型、字音、自意自编谜语、自主联想的方法,让孩子们自主地对生字进行学习和记忆。

第五,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还体现在教师从情感上对学生的影响。由于幼小学习者的学习自觉性和判断能力较差,因此,单纯依靠学生自己学习,学习者的发展难免会脱离我们预期的轨道。这种情形下,教师的正确引导和主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同时,教师的情感激励对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也很重要。

三、试验大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进行创新识字教学、培养儿童阅读能力、锻炼孩子们的电脑写作能力的同时,试验老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并打破“小学低年级只有形象思维没有逻辑思维”的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并自觉地把形象思维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下面以余虹老师的一堂课为例加以阐述。

《公鸡和狐狸》一课说的是公鸡利用智慧,吓跑了想要吃她的狐狸,保卫了果园的故事。在孩子们学习新课文之前,余虹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网站,孩子们利用这些网站上的资料查找有关公鸡和狐狸的知识和童话故事,同时将他们查到的资料张贴在学校网站的留言板上。从孩子们的留言来看,大多数孩子在学习课文之前对公鸡和狐狸都有了了解,大多数孩子知道狐狸是种狡猾的动物,它不仅利用阴谋诡计欺骗强大的动物,而且还常常欺负弱小的动物。在第一学时,孩子们主要对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学习。课文中共有32个生字,孩子们采用多种活动方式来学,同时孩子们也想出多种办法(如自编谜语、故事等)对这些生字进行学习和记忆。

 在学习了课文的生字以后,老师提出这样的引导性问题:“你能帮助公鸡想想更富智慧的办法吗?”、“你能帮助狐狸不再使用阴谋骗人吗?”、“你能帮助狐狸改邪归正,让公鸡和狐狸成为好朋友吗?”、“你能想出可以帮狐狸达到目的的方法么?”、“你能新编童话《公鸡和狐狸》吗?”……学生从这些问题出发,在学校网站的留言板上进行创新写作,然后在第二学时里,让孩子们对写作成果进行交流。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孩子们在课后的几个小时里共张贴了98篇文章。随后的两天里,还有孩子陆续将自己的习作上载张贴在留言板里。余老师对孩子们的习作进行了收集,发现孩子们的习作可分为四类:(1)给公鸡出主意;(2)帮狐狸想办法;(3)改造狐狸,让公鸡和狐狸成为好朋友;(4)新编童话《公鸡和狐狸》。孩子们的主意和办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很有个性。这些主意和办法都是各自独立的一个小童话故事,读来令人欣喜。有个孩子在为狐狸想办法时,以食物链的观点提出狐狸应该吃公鸡,为狐狸辩护,并为狐狸想出了好办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网站资源、教学课件为孩子们提供了形象素材,为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老师的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大大激发了孩子们想象力,而老师的鼓励又为孩子们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孩子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看问题,由此锻炼了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写作过程是逻辑思维的过程,孩子们以电脑打字写出小短文的方式对老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回答,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试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诸要素均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本试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可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试验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

1、试验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在南头小学的试验中,老师们创新地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整合,并在试验过程中以“和老师谈谈读后感”的方式,使一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好的训练。当我们仔细分析南头小学成功的原因时,我们发现,有以下经验值得广大教师们借鉴:
    首先,识字的教学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认轻写,使学生迅速排除阅读过程中的生字关。在一年级时强调学生的认字能力,并不过高要求学生的书写能力。学生所识的生字,都是穿插在儿歌、小故事、童话歌谣等阅读内容中。这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在入学前就已耳熟能详的,也可能是学生可以很快朗朗上口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们会念会读会朗诵,强调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以此弱化了生字对阅读产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刚入学不久,老师就教会孩子们怎么使用字典,并要孩子们把字典当作很好的工具,课前预习过程中借助字典学生可查到生字的正确发音和意思,并能进行组词。因为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生字都会用手写,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到会认、会读、会组词,可顺利朗读课文。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识字与阅读教学,可使学生在完成一课的学习后,学会的生字(会读、会认,知道其意并可正确组词)数目多达三十多个,少则也有十几个,而孩子们由于是在网络环境下,兴趣盎然地在阅读故事或寓言的过程中学习,所以尽管生字较多,却一点不觉得有过重的负担。

其次,在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的同时,结合了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扩大了识字量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本课所学的某生字,老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偏旁部首的拆分、更换,此过程既可将所学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产生联系,又能促使学生对更多生字的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的生字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意义建构。例如,宋鹏君老师在教授“娘”这个生字时,将女字旁与“良”字拆分开来,并用三点水、米字旁、反犬旁、月字旁、草字头分别替换女子旁,让学生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集中地学习了“娘”、“浪”、“粮”、“狼”、“朗”、“莨”等生字,这其中有的生字是初中课本中才出现的。同样,对于博士的“博”字,老师扩展为“搏”和“傅”两个字,将这几个复杂的生字以学生所能很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促进了他们对形近字的意义建构。

最后,在识字教学的同时不仅注重阅读教学,阅读之后还以写感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以此实现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大整合,改变了传统的将识字、阅读和作文彼此孤立、割裂的教学方式,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语文教学大整合。如前所述,识字教学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大量的识字量为大量的阅读奠定了基础。无论课堂中还是课后,学生都在阅读/读书的氛围里,学习诗歌、儿歌、歌谣、童话、小故事等。同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符合一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童话网站,小朋友们在阅读了网站里的故事以后,或是在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以后,或者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都可以在校园网站的班级留言板里向老师说几句话,谈自己的感想。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学生每天都能以打字的方式告诉老师几句话即可。老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肯定,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在班里当堂表扬。学生由原先只是一两句话的表达,逐渐发展到能顺利打出100~200字的小作文,并且能在文中较正确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部分优秀学生的一次习作,可近千字,并且作文言之有物,抒之有情,可读性较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位不到七岁的小朋友,根据自己阅读的《三国演义》画册,自己动手改写三国故事,至五月底,已完成了五回的内容改写,字数已达9500多。

2、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试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南头小学取得的成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有效整合的典范,信息技术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老师利用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孩子们好奇渴望的眼睛都盯着大屏幕的课件或者自己的电脑,并根据课件或老师的要求迅速思考、迅速反应。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这是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共识。但在我们试验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可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然,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很多,但多媒体课件所起的作用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在试验过程中,我们看到,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年仅67岁的小学生们大多可以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情绪。

其二,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首先,Internet中的童话网站、成语故事网站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易于被小学生们所接受,而且小学生们爱看,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其次,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放到网上去(很多孩子家里有电脑并且可方便上网),老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进行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满足了个人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其三,信息技术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写作表达提供了有力工具,是试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年级的小学生,只要认识字的读音,知道字的字型,哪怕是他们还不能正确地手写出来,也可以借助电脑用将该字打出来,学习者的文字表达不再受年龄的限制和生字困难的制约。因此,信息技术是一年级小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书面的方式加以表达的有效工具,也是试验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总之,信息技术是促使试验朝向成功方向发展的巨大动力。

五、以生本教育思想为指导编写的教材为此项试验提供了较好的教材基础

广东省教科所在“生本”教育思想指导下编写的语文教材,在一年级时不过高要求学生对生字的书写能力,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大量识字能力(每课生字量平均20字左右),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各种寓言、成语故事、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为本项试验提供了较好的教材基础。

 深圳南头小学的试验还不到一年(学生的平均年龄不到七岁),即已取得上述成果,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通过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引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我国的八岁儿童(即上完小学二年级以后)达到能认、能读并能(用电脑)写出,从而彻底扫除多年来汉字难学、难教的巨大障碍,真正实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和语文教学质量的重大飞跃。

 

 

参考资料:

1、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