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的比较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陆璟

为了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上海市开展了研究型课程(也有称研究性课程的)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虽然目前对研究型课程还没有严格的界定,但是对于这类课程的特征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也有不少学校开展了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实验,例如,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在目前的实践中,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而研究型课程是支持这种学习方式的相应的课程载体。

类似这样的课程和学习方式在美国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微软公司、苹果公司、IBM公司、美国国家宇航局等都在因特网上发布了这类课程计划和资源库。本文想对微软开发的网上课程计划以及在上海一些学校进行的研究型课程实验做些比较,希望对未来这一课程的构想有所启发。  

课的目标  

20004月为止,微软共开发了430节网络课,这些课分为艺术、信息技术、外语、语言艺术、数学、哲学、体育、宗教、科学、社会研究、职业教育等12个类别。每一课都类似于一个研究项目。课的目标多数为表现性目标。所谓表现性目标指的是,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而不是规定学生活动的具体结果。例如在文艺复兴一课中,目标包括利用概念图组织技术,思考各历史时段之间的关系,用创造性的才能来表现收集到的信息,内化关于文艺复兴的背景知识等,这些目标所指向的结果是开放的,主要以结果中包含的创造性来衡量,而不是用标准答案或标准的做法来评判。但这些课的目标也不完全用表现性目标来陈述,也有少数表述为行为目标,即用行为方式来陈述课程目标,规定具体的、标准化的行为,例如在世界贸易链这一课中,目标之一是:能够界定进口和出口的术语。这一目标是以结果的正确性来衡量的。若学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较为适合。。从微软设计的网络课的目标表述可以看出这些课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同时也涉及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不完全排斥后者。

课程目标和课的目标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是贯穿一系列课的总目标,比较宏观,例如:培养创造性培养信息检索能力等。后者是与某一个主题内容结合起来的比较具体的目标。主题研究课信息量大、持续时间长,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指导的话将给研究的开展和评价都带来困难。目前我们的一些研究课,有的课程目标过多地表述为行为目标的方式,有的只有比较笼统的课程目标而没有课的目标,对于具体的研究问题,可以说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所以,往往把摊子铺的太大,而深度却远远不够。这是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要设计和制定课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对研究主题和范围进行初步的界定,这样就能够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当然,确定课的目标并不表示这些目标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课程,随着研究的深入,目标也可以修改,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结果不仅是研究能力的获得和问题解决,还包括课程与课程计划本身的发展。  

研究课的两个阶段:知识准备与研究应用  

微软每一项网络课的开展都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知识准备与研究应用。以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为例,课程计划分成概述、目标、材料、步骤、研究、展示、评价、拓展等几部分。与课程计划相配套的还有学生活动要求,提出了对学生调查活动的要求,以及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一些问题。概述、目标和材料这几部分是关于这一项研究的总要求。步骤(procedure)这部分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得有关方面的基础知识,例如:学习观察空气受污染的一些方法;用Encarta百科全书中的空气污染目录查找反映空气污染对人和地球造成危害的事实;帮助学生确认污染物的来源;向学生介绍为社区做污染解决方案传单的想法;把学生分成小组理解整个活动的要求和如何找到所要的信息。这一部分可以称为研究的知识准备阶段。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基础性和规范性的,并提供有限范围的资料供学生参考,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对空气污染都有基本的了解,具备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而此后的研究、展示、评价、拓展等就属于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了,可以称之为研究应用阶段,它提供了更多的无限性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参考主题,告诉学生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去看哪些网站、根据哪些主题词搜索等,学生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生们尽其所能,探索的深度不受限制,探索越深入,结果和程序就越接近真正的科学研究。

而在我们一些学校开展的统称为研究型课程的活动中,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觉自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ABC的常识实在太不够了。如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给学生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那些ABC知识,这样,可能学生研究的层次更高一点,兴趣更浓一点,创新的精神、意识、才能发挥更强一点。尽管一些学校在帮助学生选题前也开设了一些科普讲座,但是信息量还不够。研究应用与知识准备是一种互相激发的关系,一方面,研究应用能够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使多学科多水平的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丰富的知识也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的理解。

知识准备不足造成的结果是,“98%的同学都遇到过失败和挫折,第一是选题过大,无从下手,不得不中途修改和调整研究课题;第二,面对浩瀚的资料和众多研究部门,不知如何获取与自己研究信息有关的信息资料。  研究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但是其中有些是不必要的弯路,是可以避免的。例如,虽然课题强调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也百分之百利用了因特网、百分之百利用了图书馆,但是一些学生并没有能力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例如,在上海市七宝中学闵行区农村垃圾的处理现状和处理意见这个课题的课题活动记录表上,学生查了图书,上了网以后,结果是基本没有收获,图书资料查到很少,网上没有收获。查阅不甚满意,发现关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方面现有的资料非常少。  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学生知识准备不足以及缺乏方法上的指导。这是我们的课程计划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研究课题是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要学习如何做研究而不是独立开展研究,所以,正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从实验报告来看,学生收获最大的是访问专家,有的是靠专家推荐的网址找到了自己所需的资料。然而我们不能事无巨细都去问专家,对学生的指导应该主要依靠教师或者指导手册、计划方案等。  

课程设置的形式  

微软网络课都是跨学科的,一般与4~6门学科有关。例如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涉及科学、生态学、环境研究、社会研究、语言艺术等多种学科;世界贸易链涉及社会科学,社会研究,地理学,全球经济等学科。课程采用主题模块和微型课程,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而不是笼统地设一门研究型课程。有的课以在一门学科中渗透学习为主,例如,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主要在科学课中进行,而数牙齿则安排在数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科学课中同时进行,需要这些学科的教师共同指导。

必修课、选修课也要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要改变学习和教学的方式,所以所谓研究型课程,不应该是一门专设的课程,也不是仅仅在活动课中进行的活动,应该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可以用多种形式,在课程开设的初期,课程单元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用主题活动或者主题式模块综合学习,逐步过渡到与各门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开设以一门学科为主体,其他学科相配合的主题教学。  

设计思想  

微软课程设计面向学生,面向社会,比较注重儿童本位的课程设计和社会本位的课程设计。儿童本位的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而设计的课程。这类课程着眼于把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用知识来解释学生感兴趣的经验,而不仅仅关注知识本身。例如:数牙齿掉牙之谜,从低年级学生对掉牙齿这一现象非常感兴趣和感到困惑出发,让学生用电子邮件和其他班级的学生联系,跟踪记录一周内全校学生一共掉了多少颗牙齿。学生把学习牙齿的生长规律、牙的保健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还能增加与高年级的同学联系的机会。社会本位的课程是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的,既有当代社会问题,也有一些历史上的问题,例如思考粮食问题。与我们偏重自然科学方面跨学科的研究课程开发的倾向不同,微软网络课程计划对自然、社会、儿童个体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给予同样的重视,比较全面、系统。

但是微软课程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不够,面向未来不够。而上海的一些学校非常重视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型课程称为容纳新信息的载体。例如华东师大一附中组织学生讨论纳米技术分子足球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后果等。  

课的周期  

微软网络课程计划不仅是跨学科的,而且是跨年级的,例如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案涉及512年级,每一年都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在一些要求上是有区分性的,例如低年级学生只要求制作为一页、单面、不分栏的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传单就可以了,而高年级学生则要研究温室效应和地球变暖的问题,研究结束时要展示他们所学到的东西,组织一次地球变暖是现实吗?的辩论。这种设计受到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的影响,在不同年级反复进行同一问题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不断深入递进。而我们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每学期选定一个主题研究,每周活动半天,连续一个学期为一个课程周期。有专家提出一个主题研究要花多长实践?我觉得不要限于一个学期、一年。为什么?美国是三年。因为这需要一个基本训练的过程、收集材料的过程、分析的过程,包括定好主攻方向、设计方案的过程。  要使研究更深入,必须打破年级界限,每年都在前一年的研究基础上递进一步。

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依据是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特征,如果只获得了别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理解,是不能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综合课程也好,活动课程也好,学生的探究还停留在常规性、确定性的知识、或者说结构良好的知识上,缺乏进一步的拓展。研究时间不够,只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就结束了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延长课题活动的周期,增加跨年级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这种做法的另一个理由是,注重长期目标有利于创造力和创造性格的培养。  

几点思考和建议  

1.研究型课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师生们应不断地总结在小课题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课程计划中去。例如,我们现在一些学校是在高中试点,第一年对某些问题作了研究以后,归纳了一些ABC,形成可供以后的学习者使用的课程计划,或者在下一年进一步研究的计划,这是课程计划在质方面的丰富。课程计划的丰富还体现在量方面,课题可以逐渐分化、拓展,发展出更多的课程计划。此外,课程计划的丰富还包括反映更多的新的科学发现、关注新的社会焦点问题,逐步删减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逐渐将丰富的、更新的课程计划代替过去简单的课程计划。目前具体要做的事是:1.把已经找到的资料和网址归纳好,作为课程计划提供的基本资源;2.反思已经经历的研究过程,归纳一下哪些是必要的步骤,应该按照什么样的研究顺序来开展研究;3.发现有意义的问题,指出研究拓展的方向。每一年都这么做,逐步递进深入,研究就越来越接近真理和新的发现。

2.学习一些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资料检索的知识。学生们目前知道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利用互联网查资料,但是怎样更高效,怎样迅速地找到需要的东西,怎样找到丰富的内容,学生们的技能还不够。这种技能的提高是要三管齐下的。一是在实践中学,二是开设专门的课和讲座来学习,三是不断丰富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目前学生们多数都是用第一种方法,也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但是现在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了,仅仅在战争中学已经远远不能应付了,必须要有正规严格的训练才行,学习和研究也是一样,尝试和错误是一种效率不高的办法。所以在实际操作的同时也要有专门的辅导。

3.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也很重要,如果我们对某一问题一无所知,自然就无从着手,面对浩瀚的资料,没有用以评价信息的背景知识,往往不知道如何选择。网络是开放的,各种不同观点都可能有,除了学习研究方法以外,还必须要学一些与研究的主题有关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有序的,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百科全书中的条目,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找。这方面的能力是逐步培养的,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提供知识准备的依赖性大一些,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学生就能知道怎样通过百科全书找到有关的条目,掌握了丰富的信息以后再进行研究的设计。

4.研究是无限探索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未知。现在学校的一些探索往往一个学期就告一段落了,这样研究就不能深入下去,所学到的只能是一些皮毛,求证一些常识性的、规范的知识,这样是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新知的过程往往要在困惑和看似无序的现象中找出特征性的东西来,这一过程,可以说是研究者对结构不良的知识进行建构、赋予意义、达到深刻的理解、或新的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对本已有序的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所以研究型课程不应停留在研究的初步阶段,而应尽可能地深入下去,微软课程设计跨年级的课程计划正是为了将一个研究课题一年一年地探索下去、深入下去。研究不仅是发现已知,更要发现问题。研究结果的展示中不仅要报告关于这个问题我知道了什么,还应该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参考文献

[1] 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期。  

[2] http://encarta.msn.com/schoolhouse/lessons/  

[3]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4] 仇忠海主编:《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上海市七宝中学新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 S·阿瑞提著: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第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