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孔企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①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研究者可以从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对教与学的特征作出判断。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有关文献的分析来看,学习方式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例如,温尼(WinnePH.)等在教学模式研究中列出了“学生信息处理方式”的变量;②舒尔曼(ShulmanLS.)在教学研究纲要图中,列出了“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意义”这一重要变量;③卡彭特(CarpenterTP.)等的研究模式,则列出了“学生的认知”等变量。④随着对课堂学习的研究不断地发展,研究者愈来愈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美国学者纽曼(NewmannFM.)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提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engagement)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学生参与的研究涉及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等不同方面。研究者在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概念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看作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

第三,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水平。这些思维水平首先和认知任务的要求有关,这些认知任务的要求可以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教学内容的认知任务和实际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记忆操作类的学习。如操练简单计算等。

第二类,是理解性的学习。如学生听教师讲授,理解了一个公式。第三类,是探索性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法处理有关。

大量的文献记载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例如,奥苏伯尔(AusubelDP.)等把有意义学习由低到高分成六级: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已经习得的概念和命题的应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心理学家加涅(GagneRM.)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活动的情况,提出了八种型态的学习方式,并把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最高层次的学习形式,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用学过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逐步能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加涅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从最低层单纯的学习开始,然后逐步地提升到最高层次解答问题的学习。

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BiggsJB.)指出存在着6种不同的学习层次:A增进知识;B记忆和恢复;C简单应用;D理解内容的意义;E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改变个人。比格斯进一步指出了学习可以分成量的学习和质的学习。比格斯认为,量的概念包括了ABD的学习,这三个层次的共同特点是关注知识独立的类目,或者应用一些算法于一些程式化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低层次的过程实现这些学习过程。质的概念包括EFG的学习,这三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的质的深化的目的。比格斯进而指出了学与教的层次。学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量化的层次。学习是一个学了多少的问题,与此相对应,教学主要是知识的传递。第二,工具的层次。学习是在一个教和评估的学习机制中呈现效果的,教学是一套有效技能的和谐组合。第三,质的层次。学习涉及意义、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积极地投入的互动过程。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那么,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们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我们认为,这一状况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

那么,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大量研究表明,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比格斯提出了所谓的 3Ppresageprocess&product)模型。这一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前概念和动机解读课堂环境,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3P模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一模式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比格斯的这一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比格斯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的和量化的结果;第四,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我们曾经对上海市500多名小学5年级的学生进行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看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一言以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未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我们在下文中试举出几种。实际上,学生活动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和社会性与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设计一次献爱心活动等。

2hands-on的活动

handson意思是动手活动。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什么是hans-on方案呢?这一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一方案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第二,这一方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第三,这一方案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第四,hands-on提倡合作交流。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与同伴进行交流,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及不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其观点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五,hands-on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hands-on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个主题的活动,并应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理解力。

hands-on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handson方法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并为理解实验结果而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活动基本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做个人记录,学习构思工作计划并且能汇报自己所学知识。他们也有机会练习写作并学习制作图表,用一定形式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

3.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21世纪,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内容编制种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理解和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孩子们处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几年来,我国教师在这一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学生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乘除法概念进行探索。同时,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上海市某小学一位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进行“余数在生活中……”的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有兴趣的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试验。

4.小课题和长作业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美国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学生非常有兴趣地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进行合作交流。在我国,小课题的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生进行这些小课题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备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第四,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这种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数与图形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一些数的规律,学会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这一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