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佛山市禅城区铁军小学  张丽芬

    200311月,我加入了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行列,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我逐步了解到跨越式的基本理念,也逐步认识到这个实验的优点和难点。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利用电脑多媒体制作的教学课件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等特点,不但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而且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难点就是资源的建设,现在我主要是针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那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下面结合三年级下学期的《我和企鹅》、《一束鲜花》来谈谈我的做法。

1、重视教师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发挥教师的积极能动性。

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不仅决定教育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其促进者,引路人的作用,不但要把自身的资源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

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法。一抓“读”,二抓“写”。

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例如《我和企鹅》,主要写的是一名小学生在南极大陆的企鹅岛上的见闻。文章主要介绍了南极大陆企鹅的大小,种类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联系学生对企鹅不太熟悉,我就把介绍企鹅作为拓展的切入口,从网上搜集一些企鹅的图片和相关的介绍性的文章,如:《企鹅名字的由来》、《企鹅种类》、《企鹅趣事》、《如何饲养企鹅?》、《企鹅只生活在南极吗?》、《为什么北极没有企鹅?》、《南极企鹅为什么不怕冷?》、《企鹅走路效率最高》、《企鹅吃什么?》,让教材“活”起来。学生除了认识到文中的三种企鹅外,还了解到其他的企鹅和生活习性及其趣事。

在充分的阅读后,然后提供写作空间,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立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在《我和企鹅》一课中,我设立了:“假如你是一只企鹅,你会当什么企鹅?你能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趣事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有话可说,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又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在《一束鲜花》中,我让学生设计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或者以“妈妈的爱”为主题,写一儿歌或故事,然后把贺卡送给妈妈。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又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妈妈表达爱的机会,学生和父母的沟通又更近了。从情感上,学生又受到了一次孝顺父母的教育。

当然,这需要老师付出很多,老师不仅要想方设法教课文中的知识,还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拓展切入点,从internet中搜集合适的资料,必要时还要修改成适合学生看的资料。除了文字资料,还要配上合适的图片或动画,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兴趣去接受更多的知识。

2 和信息老师联手,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水平。

身为语文老师,除了自己的信息水平要不断提高外,还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令自己处于主动地位,不会被信息技术牵着鼻子走。因此,一个好办法就是要和信息老师联手,共同对学生进行培训,包括熟悉地上网浏览相关的文章,还包括具有一定速度的打写能力,还有能熟悉和老师进行交互等。

 3、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变化快,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内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重心转化为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上《我和企鹅》这课时我先提供给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告诉学生一个很好的搜集资料的网址:百度搜索和GOOGLE.COM两个搜索网站,再告诉学生如何搜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朋友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由于学生掌握了查找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同学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关于企鹅的故事,不停地发出惊讶的叫声,引来其他同学的围观。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所讲的内容连在场的老师都没听过,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所获取的知识。在课后,我还允许学生把找得好的、切合主题的网站加入到我的网页里,让其他的同学可以在“网站连接”里直接找到更多的资料,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

4、引导学生搜集并整理语文资源,使学生既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整理能力。

现代生活信息量如此之大,学生即便取回了大量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利用使之切合课堂的需要,况且学生水平差异大,有的学生连课堂知识都理不清,因此,先得挑些水平高一点的学生来帮忙,然后老师教给学生筛选并整理出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一束鲜花》前,我让学生搜集了不少关于母爱的文章,但有的太深奥,有的太长,在课堂上无法读完,有的读起来太拗口……于是,我问学生:你喜欢哪些文章?为什么?你不喜欢哪些文章?为什么?找朋友说一说,读一读。经过商量,很多学生得出了一样的结论:能突出母爱的,琅琅上口的,有意思的,短小精悍的…… 接着,再剔除一些不太合适的,保留一些合适的文章。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旁点拨、引导,从另一方面看,老师的任务也相对减少了,学生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搜集、整理好资料后,老师还要“包装”好所有的资料,例如,加什么图片,加什么动画,字体什么颜色,背景该怎样?令所有的文章在电脑里更加美观。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应当共同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

   现在回忆一下,虽然开始时很累,要不停地对学生进行培训,要不停地搜集、整理拓展资源,做网页设计,但一段时间下来,看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看着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看着学生的写作(打字)水平不断提高,心里真是很欣慰,这说明先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辛苦的劳动换来了学生的一点成绩。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应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资源进行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使学生的进步更大,取得的成绩更辉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虽有其重要性,但还是要联系生活,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仍不能忽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百科全书”,应将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化,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运用、巩固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