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

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

  作者:张峰*  许延娟**

  *山东省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滕家庄小学

 

【摘 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以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为重点。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博闻强记不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重要的是在哪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如何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校进行应用题教学模式改革的初衷。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现行的教材编辑思想为指导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出可操作性强的应用题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策略 低年级数学  应用题 

1. 引言

    人类已步入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涌进传统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应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抛锚式的教学策略,改革与优化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应用题教学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解答应用题能使学生把认数和计算中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数量关系运用于实际,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简单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它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有利于在头脑中建立起准确、丰富的表象。

改革与优化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它通过电子板书,动态的模拟实验,丰富的静态素材,人机的交互练习,智能辅导等手段.借以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深化,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它在客观上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使学生在跨跃时空的界限里,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体的一种新的应用题教学模式,在吸收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应用题的教学结构,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1理论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是实践的依托。在科学理论原则指导下的研究成果,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总课题组明确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可作为我们‘四结合’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四结合”试验一切研究、实践活动都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我们探究“四结合” 应用题教学模式亦不例外。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2对教材的研究

我们还必须研究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使它和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结合得更紧,使模式具有更鲜明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求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应用题进行适当渗透,早期孕伏。其任务是实现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应用题的过渡,并逐步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懂得应用题中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步骤。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孕伏阶段,即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有意识地提前起步。一般可从准备课起就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而后再逐步训练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具体题目引导学生试着将第三句话改说成疑问句,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二是准备阶段,即教学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在这个阶段,可采取如下步骤训练:1.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初步孕伏应用题的结构;2.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3.列式计算。

    三是过渡阶段,即教学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要引导学生懂得条件问题等术语,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根据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从而为文字应用题的学习打好基础。

23模式的运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抛锚式的教学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里以小学数学第二册为例,简述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一种新型的应用题教学模式:

2.3.1 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往往将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隔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图文并茂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动物乐园举行春季运动会,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有34名,参加游泳的运动员有18名。参加长跑的运动员比参加游泳的运动员多几名?”由于学生对“多”与“少”的概念已有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很难。可学生毕竟对这类应用题刚刚接触,所以又觉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3.2 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2.3.3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可以设计多种有动画的应用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2.3.4 协作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以次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西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逐步表述思维过程表述出来:白兔的只数多,12只白兔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7只黑兔同样多,一部分是比黑兔多出来的。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只数,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从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上进行研究,促使学生结合减法的含义理解算理。

2.3.5 效果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模式的特点

3.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媒体网络环境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探讨,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对象。

3.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自己或与同伴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不是命令学生如何去做或是限制他们的思路,而是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合作。

3.3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指导下得到最大发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4创建新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社会中,重要的是从哪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新型的应用题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构建自己的知识链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能力。

3.5加强了反馈交流网络的交互性

   

   帮助教师通过监控,进行调控,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

4. 结论

   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败跟教育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的,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教学,教材改革的方向,才能确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向。所以,在目前条件下,与其大家花力气去制作课件,不如多花力气去研究教育教学本身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关系,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 崔毅锋 《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研室 

 [3] 谭  蕾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构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模式》

[4]朱学琴 《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