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例谈

                              张小颖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中的亲身感受,谈了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就是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根本目标是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模式,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整合模式”必将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面就谈谈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我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些感受和具体做法。

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我觉得应该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的优势,强化学科教学,淡化电脑教学,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课上成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课,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风格的路。我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信息技术为要上的课作准备;另一类是利用信息技术上好学科课,完成教学任务。

一、信息技术为上课作准备

我教授的是数学9册义务教材,根据课本教学内容,本册中安排了很多类型的应用题,如: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四步应用题、相遇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等等。很多类型的应用题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把教学时间尽可能集中在对例题的讲解、习题的练习上,减少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应用题的板书、擦除都比较耽误时间,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就决定在课前就作好充分的准备,把要写的板书和要做的练习题做成演示文稿,这样一来,一节课就显得更加流畅,教学效率也更能得到提高。刚开始一段时间,演示文稿的制作都由我一个人来完成,由于每天都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花费了不少时间,而且有时候在演示的时候,还会出现有小部分学生看得不是很认真的情况。慢慢我逐渐意识到仅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而我身边的这么多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应该好好利用起来才是。于是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大家一起来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样有了具体任务的驱动,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也比较有兴趣。刚开始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里都有会做的,也有不会做的,初步的要求是大家都要学会做。同学之间就互相帮助,会做的教不会做的,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完成内容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协作学习的能力;接下来提出更高一点儿的要求,不仅能做,还要会做,除了内容的制作外,还要考虑背景的选择,幻灯片的切换等问题,使演示出来的幻灯片不仅可以看,还要大家喜欢看。同学们在一起就可以互相出主意,他们更清楚他们的同龄人喜欢什么样的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播放时,设计的吸引人,加上他们能体会到做文稿的不易,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一些。另外我还在学生之间展开竞争,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同样的内容,同学们自己评选出做得最好的文稿供上课时使用。这样更刺激了同学们进一步钻研演示文稿各项功能的使用方法。制作文稿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另外我上课时用的动画效果也都是学生制作的,我把思路讲出来,学生具体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制作水平,又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不能马上回答,这就促使我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学生们共同进步。

此外,互联网的作用也不容忽视。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是把真实世界带进课堂的好工具,让学生能经常与真实世界接触,享受“全方位”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也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间让学生查阅、收集一些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以便上课时可以使用,或作为对课本知识的扩展。例如我在上《组合图形面积》以前,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用搜索引擎搜索“图形”、“组合图形”这样的关键词,但多数内容都是中学的,用不上。所以我也不能肯定他们能找到什么。结果有学生找到了七巧板的拼图,很有意思。我就让学生把它下载下来后来拼各种有趣的图案,可以模仿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拼。并把不同的拼法展示给大家看。这样一来使学生对组合图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图形组合而成的这一概念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同时为后面讲《求组合图形面积》中的拼割法这种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以及怎样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同时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上好学科课

更多时候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科课程服务,完成教学任务。我利用信息技术上学科课,主要就是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如前面提到的学生们制作的演示文稿,也有我自己制作的课件,如用奥斯维尔制作的《解简易方程》,该课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用,通过学生质疑,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并汇报讨论结果,验证结果,回答教师的质疑。初步理解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另一部分是学生用,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后,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另外一类就是利用已有的课件,主要是学校校园网上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如《循环小数》,根据演示,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循环小数,再从实例得出循环小数的定义,然后完成相应练习,这是一种边演示、边看、边讲的形式。或是学生根据课件中的提问自学的课件,如《小数除法的意义》,先让学生在电脑的辅导下自学内容,再和同学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最后再回到电脑上完成由浅到深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一种先看后讲再练的形式。

总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学科课程有机的整合,确实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起来,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