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陈立新

  浙江省瑞安市实验小学  

 

【摘 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明显,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作用,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一、创设最佳环境;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能力; 三、激发思考——训练思维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科学技术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

  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显著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要素,变革为现代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四要素。因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乐学的欲望。如教学“商不变性质”,课一开始我就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到知识老人的“除法知识宫”去探秘。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个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6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应用:一个长6米,宽3.5米的房间最少需铺多少块正方形的地砖?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形成数学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其内在含义和本质特性。

  在教学几何形体中的数学概念时,一般情况下,教者都出示一些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再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从而引出几何形体的有关概念。如在揭示角的概念时,教师准备好剪刀、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指出什么地方是角。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更好了。一开始屏幕出示实物图形,如剪刀、扇子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实物图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剪刀、扇子等图形移走,留下刚才闪动的角的几何线条,这样将角的非本质的表象移走,抽取出角的本质定义,学生的猜测得以验证。

     2、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和”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距离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

     3、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本身就是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体。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理解数学知识,还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在教学“圆的面积和圆柱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剪拼图形,有时难以细分,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图形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激发思考——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如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学生找一般的方法(如图1):阴影部分①+阴影部分②是S半圆S三角形,阴影部分③+④是S梯形S半圆然后启发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通过圆形的翻转把原分离的四处阴影合成两个三角形,得到第二种解法(如图2)。继续让学生寻找简捷的方法,把两个三角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得到第三种解法(如图3)。如果把这些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设计出计算机课件,运用翻转、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让多媒体演示,学生探索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先让多媒体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一层的①号长方体,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总个数的关系,并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长方体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

 

总个数

 

 

 

 

 

 

 

 

 

 

 

 

 

 

 

 

 

 

然后演示摆一个二层的②号长方体,思考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体积与总个数的关系。接着出示③号长方体,让学生思考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总个数与体积的关系。最后出示一个④号长方体,要求他们想: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并分别完成表格中相关的内容。在完成以上的一些探索过程之后,借助想象,让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时猜测具有方向性、目标性。学生猜得合理,想得大胆,个体思维在探索后迸发了智慧的创新的火花。

  学生在尝试了大胆猜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验算进行释疑验证,以增强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向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误区与校正”,《小学数学教师》,第12期合刊, 115页,(2000年)

[2] 陈士才,赵华,“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育》,第3期,  20页,(2001年)

                                                                              115页,(2000年)

[2] 陈士才,赵华,“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育》,第3期,   20页,(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