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浅谈一年级“比较、分类”教学的体会

       赵丽丽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是: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
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摘要应是对本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关键词课程标准;生活体验;自主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数学教育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由原来过分地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倡导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比较、分类”等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体验动机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年级学生是一个刚由幼儿转变为小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自愿进入到学习场景中来。比如,在“分类”的教学中,我用学生的一段录像导入:“我们班的邹江南每天放学后做些什么?想知道吗?”这样一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邹江南,你准备怎么做?”学生的想法更是五花八门:“我写完作业后,把东西收拾整齐了再去做其他事。”“我做完游戏,会把玩具放好的。”“我会把吃的放厨房里”“我会把房间整理干净的”等等。为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我让学生在电脑里小组合作,帮助邹江南一起整理房间。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动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请大家摆一摆,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来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中玩,乐中学,达到自由交流,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学说认为,对儿童的自主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儿童不只受教于成人,自己也能独立学习,乐于学习。我们首先应该充分相信儿童,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时空自由,让儿童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找寻自己的答案。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去讲、去说、去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去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培养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还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能充分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

如在教学“分类”时,我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向学生提问:“你能把这些铅笔分一分吗?”学生先动手实践,根据自己的想法, 给铅笔分类.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然后再提出:你是怎样给铅笔分类的?围绕这一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的观察,有的动手,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全班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了物体分类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亲身体验,又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人情化。为此,在课堂练习中,为了拉近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生活数学”的意识,根据儿童特征,我特意设计了一组分类的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结组、自由下位,想分什么就分什么,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有分教室里的人,分学校的老师,分学具,铅笔盒里的文具,书包里的物品……学了这节课后,学生更是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超市里物品的摆放,书店里图书的分类,衣柜里衣服的分类等等,连家长都反映说,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玩具了,还经常帮父母做家务,整理房间,而且做得井井有条。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已经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了。

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比较轻重”的时候,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支铅笔和一支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来猜等,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体验一下谁轻谁重,但是在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时,还是很难掂出它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法: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这一总目标,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情景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

(最后一段应该进一步论述一下自己的教改的效果,比较它与传统教法的不同之处,其优点在哪里,需完善的地方是什么,对自己的今后的教学有什么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