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网络化教学初探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陈国祥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在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如何做到“助学”而非“助教”; 仅仅把这种技术看成是一种教学手段革新,还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至高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堂演示型”这一种教学应用模式是远远不够的。网络的发展无疑为多媒体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才能解决上述的一些问题。最近我们尝试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促使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作深层次思考。

一、实验过程

我们这次地理实验教学选择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选择的班级是高一年级的两个教改班级。总共实验时间为两节地理课,学生先前已经进行了初步的预习工作,对整个第一章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网络教学的备课量很大,不仅要备内容,还备了学生。我们搜集了2000多张有关天文方面的照片,100多篇文字资料,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组织成宇宙环境这个网站,这其中有些是课本内容,配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更多的是课本内容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爱好留下发展的空间。网站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网页,网页之间以超级链接的方式连接着,这种超级链接不同于一般的线性结构,可按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跳转,又可利用全文信息检索功能,把发散的思维聚焦于某一点。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簿等形式,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围绕着某一专题进行在线或离线讨论聊天。另外我们还购置了多媒体光盘《天问》,搜索了因特网上有关的天文网址,把这些资料的地址和目录印发给学生,共同组成了一个包罗中外,纵贯古今的因特网大课堂。

考虑到实验的对象是刚刚入校的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没有或很少摸过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我们与计算机老师商量,先花两到三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基础和上网操作的学习,上网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如何进行电子邮件收发;如何在BBS论坛中进行讨论;怎样进行网上聊天,学习如何在留言簿上留言等,经过这样短期的学习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些网络交流的手段和技巧,为开展教学提供可能。

教学情境已经创设好,接下来便是上课。老师首先申明这是地理课,必须要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接着便在BBS论坛上出了一个讨论题棗“有没有地外文明?”,针对这样一个大问题,学生一开始可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只知道回答“有”或者“没有”,这时候,老师便启发学生,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如“在茫茫的总星系中,有多少个可能象地球这样的星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物质条件是什么?其他天体中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外星人的生存条件一定和地球人一样吗?”;“如何看待这些UFO照片?”;“我们人类迄今为止已经探测过哪些天体,有没有发现外星人?”;“如果有外星人的话,应该如何跟他们联系?这种地外文明的程度究竟有多高?”……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老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研究一个问题,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答案发表在论坛或聊天室里,也可以自己提出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只讲了十分钟,然后便是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们都显得很兴奋,忙着打开自己的机器,开始按照老师提供的几个网址浏览起来,在浏览过程中,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学生连忙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内。遇到问题,有的能自己解决,有的则在小组的讨论中获得答案,实在不能解决的,则向老师提问,这些问题提得都比较怪,有的连老师也不能回答,马上有学生想起发电子邮件请教专家。这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没有的。这些问题充满着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幻想与期盼,如“仙女星座和仙女座星系哪个大?”、“这些UFO图片都真的吗?”、“在天空中我怎么从没看到过这么漂亮的照片?”、“外星人一定得靠氧气和水才能存活吗?”……看来,光靠书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等到第二节上课后,BBS论坛、聊天室开始热闹起来了,针对老师提出的讨论题,学生们很快把答案贴上来了,有的学生也把自己的问题在BBS论坛上提出,一有答案或新奇的想法赶快在BBS论坛中进行发表。有的学生中文输入不熟,干脆直接用英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至于聊天室,则成了师生在线交流的好场所,学生们在此讨论相关话题,还可以选择一种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和学生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多数是操作性的或技术性的,学生提出的许多学科知识性问题,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对于一些规律性的或概念性的知识,如“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情况?”,教师则更多地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对于少数学生的违规行为,如浏览其他无关网址,教师又严厉地进行批评教育,跟其讲清楚上这节地理课的目的。

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了近两节课时间,最后老师带着所有的学生回顾了一下讨论组和聊天室的内容,对“有没有地外文明”这个讨论题进行了总结,适当剖析了学生们的回答,对较好的答案给予鼓励。

二、实验分析

这次教学实验过程虽然是短暂的,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远的。

1.教学环境分析:这次教学实验的地点在网络教室,整个教室有30台计算机,且都与因特网相连,学生二人一台计算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垄断计算机的做法,为充分发挥其交互性的特点提供了条件,从此计算机才不是老师授课的工具,而象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

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世界各地,通过因特网同样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教学过程中提供的网址和资料很多,学生往往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这是信息时代衡量人的能力的一种标准。所谓的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社会化学习、知识经济这些看起来很遥远的事情实际上已经初见端倪了。

2.师生角色分析: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并未出现在这次教学实验中,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当然,这样的角色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必须要明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整个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反而更重要,教师的作用不有丝毫的忽视。

一个好的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进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肯定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3.教学过程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我们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进行的,在这次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在遵循和贯彻这一学习理论,把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另外,课程整合的思想在这次教学实验中也有体现,地理、计算机、外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的内容交汇在一起,语文、外语、计算机真正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4.课件模式分析:从课件的开发模式来看,这次教学实验的课件已经转向网络多媒体化,课件的概念不应再局限于辅助课堂教学的范畴,而成为辅助课程教学的软件(courseware),通过超级链接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跳跃性的发散性思维,运用检索功能,可以进行个别关键字的查询,把发散的思维聚焦于某一点。通过动态数据库,开发者和学习者可以随时添加或修改内容。鼠标操作很简单,单击手形标志即可。BBS论坛和聊天室的设计,无疑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人棗机棗人”交互的设计目的,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

5.学习评价分析:以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这次教学实验,仅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从这次教学实验的效果无疑是不理想的。引升开来,要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如果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想得更多一点,如果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改变会怎么样,如果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角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评价,这次教学实验无疑有许多可取之处,进行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6.可行性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不是空中楼阁,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在能进行这样实验的学校还不多,许多学校不没有计算机,根本就不具备实验的条件,有的学校正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验活动,思路还局限在教学手段的革新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硬件价格只会越来越低,加之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投资日益加大,进行这种教学实验的大气候已经形成,相信不远的将来,一般的学校都有开展实验的条件。硬件的到位很容易的,关键是软件和人员的建设要跟去,教育观念的转变犹为迫切需要。如果实验的条件已经具备,可在各种环境课程、选修课程和一些非高考课程中率先实验起来,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才能整体推动。那种期望一步到位,彻底否定传统教学优点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也是错误的。

7.存在问题分析:我们进行这样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探讨,并不是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这次教学实验前,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这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概念,是否还能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换句话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表象思维的建立是有帮助的,但对抽象的知识体系的建立,还有待探讨。再者,教师的教学情境建设则重于知识的结构,对于学生认识策略的帮助还体现得不够。第三,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会话讨论都展开得比较充分,但对协作研究得还不多,如何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或目标,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另外,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棗学生的意义建构,如何进行分析评价,能否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多媒体网络教学这种模式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三、实验结论

1.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的出现,必将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多样化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存在问题也越来越多,运用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但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交互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主要的是让计算机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适应21世纪的需要。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方已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学习这种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有助于指导我们的实际,对于目前还比较混乱的多媒体教育应用来说,确实有必要进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