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第一小学数学生本教育校本研究

主页 ] 上一层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很多问题都是比较抽象的又或者是晦涩难懂的,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联系到日常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具体事物,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记忆。比如,在教完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后,可以引导他们回去就家里的房屋进行规划,首先对屋子的长和宽进行测量,后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然后根据面积大小合理布置房间。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往往记忆更长久,知识点掌握更牢靠。

老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不可只拘泥于课本的知识的讲解,同时更应该适时的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启发。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这与老师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数学课堂上,应该采取多角度、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就某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开始,老师可先引入相关的议题,让学生由此展开探讨,自由发表其不同的看法,在他们探讨过程中,适时地对他们的难点进行解答或指导,启发他们换向思考,最终由学生自主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培养他们灵活性及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态度的转变,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课堂、发现问题,形成新的认知思维,让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因材施教,并注重学生相关思维品质的训练,逐步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刘永东  赵凤祥    fnyxly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