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 叙事

个人简介

9加几》的教学叙事

 

   每当写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有思虑不周的现象。回想这次设计教学《9加几》,让我深深感受到问题的所在。

 

   刚刚开始,我的目标设定的不是特别明确,总想着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背过9加几的口诀,但是为什么却不得而知。

为此,我打算从这里作为突破口,着手设计教学:

 

 

师:大家快来看看,9+4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等于多少呢?快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试一试吧!

 

   从一道错误的题目9+4=129+4=139+4=14,从9+4到底等于多少入手,果然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一下进入到探究中去。每个学生都可以

借助小棒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当时有些沾沾自喜。然而,在之后的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并不会动手去圈出10朵小花。是我没有提清要

求?还是我哪里没有讲明白?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困扰着我。

 

   于是,我做了第二次改动。在第二次设计中,我重新明确了教学目标,内容缩小到一个点上:就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感受凑十法,知道9

1凑成十。还是先从错误的算式入手,用摆小棒的方式发现凑十法,再到看点子图,动笔圈画图片,直至口算。

 

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展示一下,刚才是怎么做的?

 

师:谁看懂了?

 

师:你能说说9差几就是十了?

 

生:9差1就是十了,所以从4里拿1个给9 凑成十。

 

师:大家听懂了吗?

 

   表面上感觉十分清晰,大部分学生也显得非常明白,但是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有不理解现象。我再次反思才发现,是我违反了学生的思维顺序,

加大了思维难度。所以才会出现这种问题。

 

   为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我再次改动了我的教学设计。同时也改动了我的探究作业单。从一道算式入手,改为一道他们生活中经历的一

件事情入手,再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想法。

 

师:在黑板上出示可以移动的酸奶图,谁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左边有9瓶酸奶,右边有4瓶酸奶。一共有几瓶?

 

师:大家都用9+4=13这个算是来表示。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我是接着往后数的。

 

生:我是把右边的里面拿1个放到左边的盒子里凑成十个,再加山右边剩下的3个,就是13个。

 

生:我是先把左边想成10个,在加上右边的4个,合起来是14,再减去多想的那一个。 

 

师:看来后边的两位同学虽然方便不同,但是都想到了凑十更容易计算,对吗?

 

   经过这样的改动,明显学生在理解凑十法上难度变小了,接受起来更容易了。一个小小的改动,

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到,9瓶酸奶再需要1瓶就是10瓶了。同时也把复习部分的内容迁移过来。感受只有凑成十,

才能好计算。接下来,我运用了大量的题目,利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感受凑十法的便捷。

更在后面的找规律中,变得顺理成章。直到达成目标,进行口算。 

 

   在课堂上,尽管有的学生还说不太明白,但是他已经敢于表达了。有的学生可能计算结果总是说错,

但是他能找到错误的问题所在了。有的学生可能表达不清楚自己学会的东西,可是看到他做的题目,

能够让我清楚地知道他在想什么了。还有的……看到每个孩子在我的精心准备下进步的如此之大,

我真心的高兴。

 

   经过这次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从目标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还要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

只有从这三方面考虑,才能准备出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

 

 
教学设计
教学片断
教学课件
专家点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