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技术学前沿

    生成性类
    • 移动学习的理念与发展导入

    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日益蓬勃,移动设备日益普及

    支持无处不在的移动学习成为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本节将结合移动学习的几个阶段详尽阐述移动学习的发展历史

    • 移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学习(M-Learning)移动学习是通过移动技术将数字化学习材料提供给学习者,从而满足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的一种方式。

    移动学习的特征:

    1、移动学习不仅仅内容传递方式的变革,更是学习行为方式的变革

    2、移动学习不仅仅是使用可便携设备的学习,也应该强调是发生在情境上的学习;

    3、移动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应该同其它的学习类型混合;

    4、移动学习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向小的屏幕呈现或推送内容,也要关注在对于高效学习流程执行的驱动。

    • 结合你参与过的移动学习,谈谈移动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活动类型:
    反思活动
    活动描述:
    结合你参与过的移动学习,谈谈移动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 知识传递范式的移动学习

    知识传递范式的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兴起的阶段,人们自然想到利用移动设备的便携性、移动性和无处不在的通信,开始将原来在电脑上运行的课件迁移到手持式设备中,原来通过网络传递内容的方式,现在改为通过无线技术更便捷的传递,原来需要通过有线的数据网络互动和反馈,现在可以通过无线技术互动和反馈,可更便利。

    这一阶段移动学习的特征:其核心考虑的是内容设计、内容传递和无线交互,还是以知识为中心,基本上是e-Learning早期发展的模仿,从电脑和互联网的内容设计和传递转移到手持式设备和无线网络的移动学习。

    该范式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S-R)”系统,当外界环境产生特定的刺激时,会引发相应的条件反射,如果这种反射得以加强,刺激和反应之间就建立了联结,学习也就相应的发生了。

    • 反思知识传递范式移动学习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举例说明
    活动类型:
    反思活动
    活动描述:
    反思知识传递范式移动学习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举例说明
    • 认知建构范式的移动学习

    认知建构范式移动学习的提出:知识传递范式的移动学习仅仅是将现有书本转化为移动学习内容,还远远不能发挥移动技术的优势。西方教学传统思想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如何发挥移动技术“便携、廉价、通信、交互”的本质属性,营造学习者体验探究、社会交流和互动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知识建构,也就自然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认知建构范式移动学习的内涵:强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核心,鼓励学习者主动地探究和意义建构,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相应的认知辅助工具,使得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认知建构范式的移动学习案例:

    (1)Savannah

    SavannahNESTA未来实验室为主组织研究的项目。探索了使用移动设备和技术实现一种丰富的模拟的交互性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学生扮演非洲草原上的某种动物角色来学习与这个动物和草原有关的知识。实验由两个部分的活动组成,首先学生在野外扮演狮子的角色,在100米范围的野外漫步,通过和虚拟的Savannah交互来探索和体验狮子的感受。每个学生携带一个配有GPS追踪系统的PDA,它允许学生在他们正在探索的虚拟Savanna中“看”、“听”、“闻”、“查”。第二,模拟中还有一个休息居住区域,在离开野地后他们可以回到这儿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学习、制定策略,比如如何成功捕食,狮子如何才能在虚拟的草原中生存下来。
    为了“感受”Savannah,学生携带PDA在野外漫步。PDA屏幕呈现可能看见的内容和提示,学生带着耳机获得草原上真实声音的感受。学生还可以在PDA上标注特殊的信息,并且发送到休息区,用于以后的分析处理。在PDA的界面上还有一个能量条,可以随时显示他们目前俄能量。PDA还可以显示休息居住区发来的帮助性的和教学 信息,比如“你饿了”、“你太热了”、“你死了——回到洞穴”。在休息居住区中,有交互的白板和图表,包括Savannah的地图、和每个学生关联的能量条。学生可以通过它回顾他们所走的路线、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图片以及标注的特殊信息。
    (2)基于问题的移动学习
    移动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Mobile-PBL)是一种典型的移动建构型学习,旨在通过提出情境性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巧。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将知识蕴含于实际问题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社会调查、操作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活动,通过交流、协作、辩论、发表演讲等活动,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助于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移动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模式可以利用移动技术来实施。一般都是由某个教育机构(如中学、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通过移动网络向学生发布,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另外,还设有专家负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
    移动探究学习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情境问题、主题资源、活动提示和问题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和衔接好,便能在移动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应防止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因此要有比较敏感的反馈系统,通过移动信息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 反思认知建构范式的移动学习与传统移动学习的区别
    活动类型:
    反思活动
    活动描述:
    反思认知建构范式的移动学习与传统移动学习的区别
    • 情境认知范式的移动学习

    情境认知范式移动学习的产生: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Context Sensitivity)能力将越来越强大,可通过集成传感器、探测器等,捕获用户、设备、场所、问题、应对策略方法等真实世界的信息,以及将我们所处生活环境中各种人类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信息,经过计算、处理,变成我们人类学习、决策的参考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连通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通过虚拟世界的知识学习来增强人对现实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情境认知范式移动学习的内涵:情境认知范式的移动学习联通了外部情境信息与个体认知结构信息,通过对外部情境的计算与内部认知结构的整合,实现了对个体认知最大程度的适应。

    情境认知范式移动学习案例——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的特点:

    •学习者所关注的将是学习任务/目标本身,而不是外围的学习工具或环境因素

    •技术对人而言,会是一种外围角色,甚至不用让学习者注意到

    •技术会成为一种自然存在,不再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担

    核心特征:泛在性、连续性、情境性、多模态性、适应性、社会性、进化性

    情境认知移动学习的技术特点和应用

    技术特点

    应用

    情境感知

    感知环境信息,做出学习决策和建议,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

    泛在计算

    提供无所不在的、自然的人机交互、智能学习主体构建

    增强性虚拟现实

    增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驾驭

    泛在通讯网络

    无缝学习空间的连接与构建、社会认知网络连接

    • 讨论泛在学习组织过程中,有哪些保证其情境适应,进而促进认知的方式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描述:
    讨论泛在学习组织过程中,有哪些保证其情境适应,进而促进认知的方式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