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课程信息

    授课老师:黄文霞

    所在学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三中

    点评人:贺昉

    •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 设计理念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文中所有的生字词。

    2. 培养在诵读中提炼课文内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4. 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且能当堂写作。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

    2.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赏析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3. 通过不同方式的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热爱。

    4. 通过当堂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打写训练,,使学生通过这两个课时的学习,真正能得到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我所教的学生是佛山禅城区南庄三中八年级网络实验班的学生, 一人拥有一台电脑。对信息技术掌握得较好,每位同学都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 南庄是农村,这里的经济虽然发达了,但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又多忙于生意,对孩子学习上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学生的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

    • 因为习惯于说粤语,学生普通话的表达不是非常流畅规范。

    •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

    • 本课是在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散文,对于散文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归纳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民俗内容却缺乏了解,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安排了三种不同方式的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对民风民俗的热爱。

    • 资源准备
    • 本课是在课堂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的;

    • 教师用的教学PPt;

    • 学生拓展阅读的网络资源;

    •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我们知道民风民俗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沈从文的笔一起去欣赏《云南的歌会》。

    2、让学生观看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经典片段《蝴蝶泉边》(1分钟)。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在这里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的切入课题,并由学生所感兴趣的情歌对唱入手,运用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经典片段《蝴蝶泉边》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短时间内集聚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1、过渡语:云南的民风民俗,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现在,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了解。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云南的其他风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

    三、了解作者,建构支架

    1、过渡语: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了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是谁能把我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做笔下美妙的风景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赏心悦目呢?,让我们了解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点击网页“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通过文字可以了解作者。同样,通过作者也可以了解文字,同时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为解读课文做铺垫。

    四、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1、教师引导学生点击页面“字词检测”,并要求学生把老师标示出来的生字词齐读两次。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

    3、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明白的字词。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检测。万丈高楼平地起,字词的教学一定要落实,特别是对于不习惯说普通话的部分地区。

    五、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1、让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提出朗读要求:看看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互通、共鸣,把学生带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同时,带着问题朗读,避免了朗读的盲目性,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六、小组合作,解构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刚才老师布置的阅读题目——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安排既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又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师生互动,妙法感悟

    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展示自己本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杜威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这样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八、民俗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

    • 活动设计与分析————————第二课时

    一、假设情景,深问促思

    同学们,现在我们正走在去云南旅游的路途上,我们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我们即将要参加的一个旅游景点正是我们《云南歌会》所描绘的三个场景,遗憾的是我们只能三选一,同学们,你将参加哪一个歌会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创设假想的问题情境,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二、合作探究,感悟内化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来回巡查,可随时参如学生小组的讨论,也可马上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设计意图:何克抗教授认为课堂: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可培养了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达到人人参入,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典型分析,随段拓展

    1、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愿意参加哪一种歌会的形式呢?

    2、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环境、场面描写这三个重点来赏析。

    3、学生可随意说出自己喜欢参加的场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的不同,引导他们随即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样安排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个个突破。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迅速地达到了开阔视野的目的。

    四、课堂随笔,知识迁移

    1、过渡语:云南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沈从文,我们就能品位到如此美丽而富于诗意的民风民俗,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啊!我们生活的南庄,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南庄的粽子”、“卖懒”、“奇特的红包”、“春节送礼的讲究”等等,今天,就让我们来做第二个沈从文,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我们南庄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记载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庄,热爱南庄!

    2、指导学生按要求打写:

    要求:

    1、题目自拟,题目的内容要具体,不能太笼统。

    2、仿照本文中三个场景的描写方法,有所侧重的描写其中一点。

    3、字数在300字以上.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写”又是最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达到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 专家点评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这节课体现了“跨越式”的基本教学理念,整个设计流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能很好地把握重点、难点,并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个突破。对人物、环境、场合的描写教学挖得很深很细,能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起指导作用。

    3、这两节课最值得肯定和推荐的是“拓展资源”的整合。黄文霞老师把拓展资源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云南本地的民风民俗,一类是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第三类是与本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相关的民俗阅读材料。而每一类的使用时机、数量、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类本地的民俗放在“情景导入”之后,开篇即进行拓展,不拘泥于形式,既可加深学生对云南民风民俗的印象,又可激发学生了解云南民风民俗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俗特色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分量不多,且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所需时间不多(3分钟),这时的拓展实际上也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第二类关于其他地区民俗的拓展,放在地课时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把局限在云南的视线拉长拉宽,让学生的思维跳出“云南的歌会”的范畴,放眼其他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并为第二课时对“南庄的习俗”的描写埋下伏笔。而第三类的拓展,又分别对应本文的三个描写重点,分成“人物描写的拓展”、“环境描写的拓展”和“场面描写的拓展”,且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示了阅读领悟的重点。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又则一改以往多数在学完课文之后才拓展的习惯,变为随段拓展。学生每赏析完毕一个歌唱情景中的重点描写,马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本文段描写重点相关的资源,这样,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每一个拓展资源都分别有三个左右的拓展材料,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 标签:
    • 小学语文
    • 民风
    • 教学设计方案
    • 基础教育跨越式
    • 学生
    • 设计
    • 阅读
    • 民俗
    • 云南的歌会
    • 拓展
    • 云南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