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学习任务2:新行为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师范班)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课前小测
    活动类型:
    练习测试
    活动名称:
    课前小测
    活动描述:
    • 学习目标

    1.了解观察学习的涵义与经典实验

    2.理解观察学习的过程及结果

    3.分析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观察学习

    • 班杜拉生平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12月4日-2021年7月26日),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认知理论之父。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 知识点1:交互决定观

    交互决定观(reciprocal determinism)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个人、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如图5-13所示。

    三元交互决定论(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将环境因素、行为、个人的主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对独立、同时又交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指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 知识点2: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杜拉对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进行了区分。直接学习(enac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亲自实践和体验行动结果来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指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又叫替代学习。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如下表所示。

    自我效能理论

    1、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班杜拉,1977)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

    自我效能知觉(perception of self-efficacy):个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评估。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对自己胜任某项工作的体验。

    2、影响人行为的两种因素:强化和期待

    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 知识点3:学习和表现
    为解释行为主义的局限性,班杜拉区别了知识获得(学习)和以知识为基础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班杜拉认为,我们每个人知道的可能比我们表现出来的要多。
    在学习发生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合适的情境引起行为的刺激,行为不会表现出来。
    • 经典实验: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
    • 知识点4: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在注意过程(attention processes)中,学习者会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

    保持过程。在保持过程(retention processes)中,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复制过程。在复制过程(reproduction processes)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境中所观察导的行为。学习者必须:1)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2)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

    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motivational processes)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动机过程的三种强化

    直接强化(direct reinforcement),是指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
    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指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
    •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讲解
    • 知识点5:观察学习的应用
    教授新行为、技能、态度

    教师需要将所期望的行为、技能、态度和情感以明确外显的方式示范出来,或者树立理想的榜样,让学生观察得到,并对学生得模仿予以强化。

    监控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

    对于学生的一些受到抑制的良好行为,教师需要利用去抑制效应。去抑制效应(disinhibitory effect)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是,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对于学生的有些不良行为,教师需要利用抑制效应。抑制效应(inhibitory effect)是指个体由于看见榜样得到惩罚的结果而引起的反应倾向减弱。

    利用社会促进效应(social facilitation)可以促进学生相同的行为。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学习者通过观看榜样行为引发其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如,教师对学生表示出尊敬,使用礼貌敬语,学生就可能受到激励而表现出这些行为

    • 活动1:讨论交流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名称:
    活动1:讨论交流
    活动描述:
    结合所学资料和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对观察学习的理解。你心目中的榜样教师是谁?你有没有想要模仿的老师(现实中或影视文学作品中的老师均可)?并列举生活中3-5个教育教学中观察学习的例子。
    • 活动2: 情境导入之环保进行时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描述:
    王老师最近需要给学生们讲解【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知识,请你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学习过程知识点,帮一帮王老师。学习了观察学习的相关知识后,想一想你如何将观察学习整合进实际的教学中呢?
    • 知识拓展:行为主义新进展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利用传统的应用行为分析方法,以积极的强化和其他程序改进学生的行为。所期望的行为变化一旦达到,由教师做出的(外在的)控制就转向由学生做出的内在控制。这一转变过程包括:①学生通过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决定他们是否已经完成了特定的行为;②学生通过自我监视,记录行为的成绩,持续记录他们以多大频率和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某些活动,如此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监视自己的行为。

    自我言语训练

            自我指导是一种以鲁利亚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鲁利亚发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他们常常能够做到不依靠成人的教学,而依靠对自己行为的信息来改变行为,即使这个信息是由自己提供的。

            维果茨基描述了从外在语言到内化的谈话,最后到无声的发展过程,他指出,自我谈话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自我指导。自我言语(self-verbalization)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个体的内在言语影响认知(思维)和引导行为。有些儿童以不当的方式行动,是由于受不当的自我言语的影响。因此,引入比较适当的自我言语,行为就能改变。

    • 活动3:学习反思
    活动类型:
    反思活动
    活动名称:
    活动3:学习反思
    活动描述:
    对自己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你认为本次线上活动的优缺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 对课程学习的小调查

    完成所有学习活动后,请完成以下问卷链接:

    https://www.wjx.cn/vj/PpQNTT0.aspx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